摘要:新学期开始,郑州科技馆“郑好科学大讲堂”,以精彩纷呈的科普内容,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开学第一课,并积极推动科普优质资源进校园,让科普教育在新学期迎来新启航。
新学期开始,郑州科技馆“郑好科学大讲堂”,以精彩纷呈的科普内容,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开学第一课,并积极推动科普优质资源进校园,让科普教育在新学期迎来新启航。
近年来,郑州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提质行动,着力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第二课堂”,为推动科普助力“双减”、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22年至今,郑州科技馆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确定198所中小学校成为“馆校结合”合作校,其中12所中小学校成为“馆校结合”示范校。为使科普教育融入学校教学,郑州科技馆坚持把培优队伍,提升科教师资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一方面,在馆内通过导师制、项目制教育活动形成“20名科技辅导员+30名科学老师”的专业化科教团队;在馆际,借助科普沿黄行、馆际联盟交流活动来共享共研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承担“国培计划”,与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开展联合教研、双师课堂活动,让科学教师轻量化使用科技馆资源,倡导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来促进馆内科教人员和学校科学教师的素能提升,先后与中原区、金水区、新密市教育局联合教研600人次,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16000人,并选派13人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教骨干,走进中小学校担任科技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结合新课程标准,运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对面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小Q科学探究实验课、T博士系列课程等创新教育类、益智类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推动“馆校结合”向更宽领域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郑州科技馆在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广泛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的通知精神,成功申报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体系协同开展区域性科学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助推区域性科学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因校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馆校结合示范校”建设,先后开发了8大系列13个主题课程,覆盖学前至初三阶段,结合学校特色打造“生命科学工作室”“天文探究工作室”“科学探究工作室”,探索可展示、可参观、可活动、可研讨的“馆校合作示范校”模式。同时,坚持向科普资源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利用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载体,通过送展品、送活动、送课程、送图书“四位一体”模式,为科技教育相对匮乏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学校提供服务,促进科普资源的均衡投放和普遍受益。目前已巡展 200余场次,参与学生50余万人。并坚持邀请热爱科普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专家、教授、科技人才走进科技馆、走入中小学校,通过科普讲座、项目制学习等形式启迪学生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的《天狼星故事》《逐梦太空,做航天事业接班人》等 50余场科普讲座,有一万余人受益。
与此同时,郑州科技馆进一步丰富线上科普,创办《奇趣郑科馆》《小主播探访科技馆》《郑好科普》和《奇妙吧科学》等线上科普栏目,通过深度挖掘展品教育、科普活动、课程资源包等科技馆展教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动画、视频、图文等科普作品,借助微信、抖音、网站、大象新闻、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传播。还先后为省内500余所中小学的30余万学生开展了科技馆场馆教育活动。郑州科技馆与郑州市金水区沙口路小学合作的案例《馆校合作“621”:加载“双减”落地新动能》成功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开展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的做法,得到教育部调研组高度评价。
辛勤付出换来丰硕回报。郑州科技馆先后荣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场馆之星•优秀”称号、“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优秀单位、全国“双减”试点城市项目、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和科教资源展评一等奖等荣誉。
来源:鳳凰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