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灵毓秀的文明密码,最终被鸾翔凤集、翥众仙下的盛世之光写进史册。阆中,作为祖国版图上的一块蕞尓之地,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人文资源因荟萃而厚重。数千年来,天文与人文这两条源流在此汇集、聚合、碰撞,源源不断地繁衍出一幕幕历史文化的大戏,这部大戏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
六、阆苑好,广博弘深牢。存史资治经世用,萦回牵念梦中绕,处处藏国宝。
钟灵毓秀的文明密码,最终被鸾翔凤集、翥众仙下的盛世之光写进史册。阆中,作为祖国版图上的一块蕞尓之地,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人文资源因荟萃而厚重。数千年来,天文与人文这两条源流在此汇集、聚合、碰撞,源源不断地繁衍出一幕幕历史文化的大戏,这部大戏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又遁迹无形。说不尽的心酸与无奈,道不完的谜底与争议。从春秋战国时期:正统的大历史视野一般聚焦的是这一时期的七雄争霸,而位于西南腹地的巴蜀“内战”也一直持续不断,“巴人、蜀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战争又悄悄带走了这一切,战争毁灭了一个王朝,又创造了一个王朝,巴蜀历史便在这种更迭中慢慢延续。”(萧易《古蜀国旁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10月)当时间定格在公元前316年,历经了十二世的开明王国再次向因战争连绵而积贫积弱的巴国进伐,巴人在退守最后的领土“别都”阆中之后,只好求援于秦国,刚执政不久的惠文王赢驷欣然出兵灭了蜀国,又顺手牵羊趁势灭了巴国。“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华阳国志•蜀志》),这一年,阆中正式建制(置郡)也就成了这座城市诞生的标志。但遗憾的是,作为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秦朝最早的一批郡治之一的巴郡,许多文明盛事都被金戈铁马、狼烟烽火在硝烟中带走,只留下绵绵无绝期的怀念与回忆,好在古城原有的遗传基因存活下来,特别是文化的根脉博大精深,为这座古城未来的复活保留了足够展示的空间。因此历史发展到两汉三国时期,人文盛景再次出现在风云际会的“天文与人文”的舞台之上。
隋唐时期,由于大气候所致,隋唐时期最具人文盛景的除了两位皇室贵胄鲁王(唐高祖十九子)和滕王(唐高祖第二十二子)先后来到阆中,出任刺史,释家盛世美颜的时代,如一朵飘飘而来的祥云,让阆中这块绝世宝地又迎来新的辉煌。据清咸丰《阆中县志》载:“隋唐时期佛教在阆中是极盛行的。”;“有开元、东岩、普贤、圆觉、永安、铁塔寺、天马寺等寺院建于唐代。其中,卓锡有宣什、旷济、师古、寂慈诸缁流,以讲经、说法、念佛、参禅。”此外还有不少寺庙,如大佛寺、奉国寺、北岩寺、千佛寺、连山寺;不少名僧如释道会、释怀空、法融、陆海、灵鉴等和尚虽不在其列,但这并不影响到阆中作为佛事重地在华夏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连“诗圣”杜工部老也乘兴而来,情不自禁地挥毫泼墨,大写意般地留下70余首文化记忆。“阆州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的绝唱。
宋元时期:在这块文化底蕴无比丰厚的土地上,出了陈氏家族“一门两状元、同朝三宰辅”的盛事,欧阳修的《卖油翁记》、汤显祖的《状元堂陈母教子》等文学作品也从这里传播出去,就连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熟能生巧”、“笨鸟先飞”等典故也无不和这块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第一个收藏热影响最大的,是当年雍子仪私人藏书量达三万余卷,不仅在全国颇有名气,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艳羡不已,为之题词赠诗。
七、阆苑好,墨客聚仙巢。属居名流遗书香,碑铭传承数千载,天籁声自高。
仰望星空,静聆天籁。阆中这块土地太让人觉得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过于浅薄了,我这次真的是感恩谁也无法言喻的疫情,把我困在这里,借此机会深读了王萌兄送来的几部著作,让我不仅口服,心里更服帖了。对阆中古城的探秘,吾辈才刚刚起航,我从王萌兄的著作里除了吸收到阆中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多的是对这座古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没有读透他的著作,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阆苑十唱》问世,我是在王萌兄著作的基础上,对古城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提升而写的。作为一座千余年不败的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先贤、圣哲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有许多至今还沉睡在历史迷雾里,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去努力寻找、努力去探觅。沉下浮躁的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这块文化之宝地中深藏的富矿找到根脉与源头,只有仔细梳理出阆中古城中历史文化的脉络,方能成把散珠碎玉般的历史遗存重新归位,还给它应有的尊严和尊重。讲清楚阆中在历史上的各种存在,是阆中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面,在以巴为主体构成的族群多元背景下,梦幻般的人事和朝代的更迭、迁变,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一扇高清美图,我们从这张美图上分享了历史的精彩画面。阆中的巫灵、佛法、仙道文化是巴境人文渊薮所在,而巴人的骁勇善战则卓于商周和秦汉。当然,这其中必须具备文献与考古并重,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方可能从阆中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展望,去细知阆中历史的记忆,遥望青山碧水,尽显阆中人文附丽;静读一书一页,却道阆中应运而生。
八、阆苑好,丝路彩云飘。伏羲始祖传穗帛,南方起点万里遥,嫘祖梦中笑。
我从许多相关资料中发现,中华始祖伏羲的传说几乎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都能找到他的踪影,但似乎都是在缥缈虚无中显身,特别是我当年在甘肃省天水市调研时,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一口咬定,伏羲就出生在天水,他是在天水的八卦山修成正果的。这些东西当时也说不清楚,这次在阆中,又找到他老人家在阆水之滨观天象、辨物候,创立先天八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早期将天文地理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具体运用,先天八卦更早时只有乾坤离坎 (天地日月)四个卦,而且模拟的天地日月的运行,只要在天文衡图上按照上阳下阴左阳右阴的画法,就可以得出太极(阴阳)图私先天八卦,再更三层就能得出六十四卦图。应该说他在阆中显现出来的智慧与才华,更多的是时间早就告诉我们:人祖伏羲乃阆中本土第一位星象家、易学泰斗、天文大师。自然,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了后来阆中作为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的开山鼻祖。
阆中作为伏羲文化代表地区和盛传地区,也当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传说,伏羲作为巴人的始祖,其母华胥为阆中人。据《通鉴外记》记载,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西陵氏之女嫘祖是为继承和发扬至今尚存的蚕丝庙、浴蚕节、春节期间的蚕丝童子之俗,可证蚕桑丝绸之产生、勃兴、隆盛在阆中自有其源流以资考辨。
九、阆苑好,阆川古建多。玉台观前滕王亭,锦屏山腰薄雾绕,仙界世难找。
承载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既有有形的古代建筑和遗迹遗址,还有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传说、口述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后者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触摸,积淀厚重却又大象无形,如同早以谢世的先贤,无论曾经有多么显赫璀璨。而今留给后人留下无眠的记忆,但文化的根没有断,因为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条重要脉源,对阆中之巴的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个文明中的建筑文化展开探讨。千年轮回的古城建筑肌理、质感、格局、风貌保存完整,这在众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少见的。
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潮湿多雨极易导致木质构架腐朽,而阆中古城至今许多民居建筑绝大部分都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几处历经千年风雨的如五龙庙、文昌阁、永安寺、观音寺等都是国宝中的国宝。特别是永安寺的大殿为元顺四年(1333)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十一架椽,端立在石砌台基上,殿顶单檐歇山式,为清代重盖。据介绍原两壁彩绘天龙八部,线糸流畅,人物生动活泼。壁画上有元至正八年(1348年)题记三则。塑像、壁画均毁于“文革”时期,惟大殿尚存。这座寺院位于古城以东三十多公里的阆中水观乡,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永安寺,就坐落在那里。我去年来阆中古城调研也去过,记得当时陪我一起调研的市文物局刘富立,还记得我的老朋友原故宫博物院晋宏逵副院长来考察的情景,我当场给宏逵去电话,他至今还清楚记得当年的调研,并且详细问我现在整体保护情况,并托我多提醒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在壁画虽然彻底毁灭了,好在还保留了一份珍贵的临摹稿,现据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舒宗勇老师回忆,1962年端午节前夕,省文化厅要求存档一套永安寺壁画的临摹稿,舒老师与另外两位老师在现场面壁绘了近两个月才得以交卷。据他后来回忆:永安寺“大殿左右两壁绘佛像共六铺,有天龙八部诸天相、十八罗汉相、文殊普贤宝相等(整个画面呈现出)恢弘的构图气派、鲜明夺目的色彩,飘落凌风的线条、比例准确的身姿、顾盼传神的形象,居而奕奕,各司其职而相异。”;“永安寺壁画独具浪漫气质,与永乐宫法度森严的古典承接有所区别,永安寺壁画画师的技艺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有‘有法’己臻‘无法’之佳境。”
无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让江西南昌滕王阁名垂千史,还是盛唐以“诗圣”冠之的杜甫让阆中滕王亭流芳百世,近1400年以来,这些历史遗存深刻地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的魅力。现在滕王佛塔已经是国宝了。有关滕王的相关记忆早就刻录在人们的心中。如果说古建筑是烙在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印记,那么,自然天籁则是从听觉上留给人们的最美记忆。早在老庄时代,人们就探索真正的天籁是“听之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你不妨前来阆中古城探游一番,一切就明白了。
十、阆苑好,朗诵声琅高。子孙诵读圣贤书,底蕴厚重文渊深,流芳千古潮。
由于阆中古城的魅力所在,你今天走进古城,还能时不时地闻到书香之味,我说的不是这里有多少个人藏书家,读书、爱书、藏书之人越来越多,文化的博大精深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吸引到一阵阵朗诵的书声之中。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走了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场景真的是非常难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
相对来说,人类认识世界——包括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对于文化,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如何相处,我们确实经验不足。尽管从人类诞生迄今,文化的成就在不断积累,文明社会形成特别是奠定了大文明体系基础的集大成的轴心时代之后,各个文明基本上确立了自己处理自然与社会的相对固定的文化框架,虽然说人类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整个社会在进步,这就意味着人们为了能够紧跟着自己生活的时代,你就必须要吸取各类知识与技巧,这才是生存之本,阅读,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尽管人类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承传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丹青)
来源:高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