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之后,我不再追求“多”,而是“刚刚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2:03 1

摘要:早上赶着买菜,中午要处理工作,下午见朋友,晚上还要刷手机到凌晨。

文|说书闻君(中年生活创作者,一路走来愈见清简)

我以前的生活节奏,是典型的“怕错过型”。

朋友聚会尽量参加,生怕落单;

衣服看到喜欢的,就囤个三件,生怕下次买不到;

柜子里、脑子里、生活里,总是装得满满的。

可是人到五十,我才慢慢明白,

“多”未必是好,太多,反而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现在的我,更喜欢“刚刚好”的生活——

不多不少,不急不躁,留下真正重要的,才是舒服。

以前我的衣柜,是个小型仓库。

挂着那些“减肥成功再穿”的裤子、

“打折买的很划算”的裙子、

还有“穿出去别人会夸”的时髦单品。

但真正能穿的,来来回回也就那几件。

有时候站在衣柜前十分钟,还是觉得“没衣服穿”。

现在我做了“减法衣橱”。

不看流行、不买重复,

衣服少了,但穿搭更自在。

最关键的是,我终于开始穿自己喜欢的样子了。

过去我的一天,总是被安排得紧巴巴:

早上赶着买菜,中午要处理工作,下午见朋友,晚上还要刷手机到凌晨。

就怕“闲下来”,总觉得在浪费时间。

可现在的我,反而开始给生活“留空”。

中午不急着做饭,可以坐在阳台发会呆;

周末不安排聚会,可以一个人去郊区走走;

晚上不看手机,反而听听老歌、写点东西。

时间不再用来填满,而是用来安顿自己。

五十岁前,我把“朋友多”当作一种能力,

同学、同事、老乡、父母朋友的女儿……各种群里都在活跃。

但后来发现,有些关系,只是维系表面,

有时候热闹,却并不暖心;回应很多,却少有人真正懂你。

现在的我,只保留几个交心的朋友。

可以聊深夜的烦恼,也可以安静地坐着不说话。

这份人际的“断舍离”,

让我的内心更安定了。

曾经我爱逛街、刷直播,看到“限时抢购”就心动,

买回来的东西,有的用了几次就吃灰。

如今我买东西前,会停下问自己三句话:

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它能让我生活更方便、更舒服吗?

没有它,我会过得很痛苦吗?

九成东西,都被这三问拦在门外。

结果?

钱包更厚了,家里更整洁了,心也更不容易乱了。

五十岁之后,我终于不再执着于“必须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最好”。

以前写文章,总想写得让所有人都点赞;

现在写,只希望能感动一部分同频的读者就好。

以前做饭,总想变着花样,追求精致;

现在简单一餐,只要自己吃得开心,就好。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我不再和别人比,

也不再对自己“逼太紧”。

能活得轻松点、慢一点、松弛一点,

反而是最顶级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以为“拥有得多”才安心,

但真正让人舒服的生活,是刚刚好:

穿刚刚好的衣,住刚刚好的房,

留刚刚好的朋友,过刚刚好的节奏。

五十岁以后,我不再追着“更多”,

而是学会了从心出发,珍惜那些“足够”的小幸福。

余生有限,把简单过得精致,就是智慧。

你有没有哪一部分生活,也在尝试“做减法”?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刚刚好生活”故事,我们一起交流彼此的生活转变。

来源:说书闻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