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这句箴言,恰似当下雷军与小米争议的精准注脚。曾几何时,雷军以“真诚”“用心”为帜,凭对产品的专注圈粉无数,我亦曾是其中一员,满心憧憬“有钱即购小米车”的场景。可如今,那个曾被誉为“科技圈实在人”的他,却陷入“以很新的方式塌房”的舆论漩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这句箴言,恰似当下雷军与小米争议的精准注脚。曾几何时,雷军以“真诚”“用心”为帜,凭对产品的专注圈粉无数,我亦曾是其中一员,满心憧憬“有钱即购小米车”的场景。可如今,那个曾被誉为“科技圈实在人”的他,却陷入“以很新的方式塌房”的舆论漩涡,让人不禁追问:这份“塌房”背后,是营销的失焦,还是初心的偏离?
争议的起点,是小米手机型号的“跟风更名”。苹果17系列甫一发布,小米便火速将原定的“小米16”更名为“小米17”,连“Pro Max”的后缀也如出一辙。这番操作,让消费者陷入尴尬——日后与人提及手机,难道要反复解释“此17非彼17,是小米17不是苹果17”“此Pro Max非彼Pro Max,是小米款而非苹果款”?
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名号从来只是表象,产品实力才是根本。《庄子·逍遥游》亦言:“名者,实之宾也。”若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再花哨的称谓也只是空中楼阁。多年前那句广告语早已点破关键:“你能模仿我的脸,你能模仿我的面吗?”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从不是跟风而来的名号,而是实打实的性能与体验。就像大家作为苹果用户,选择它从非因“苹果”二字,而是源于系统的丝滑流畅、拍照的真实还原;更重要的是其保值能力——两千余元的安卓机用两年,回收价往往仅剩数百元,而数千元的苹果机,两年后仍能回收原价过半。有些人手中的苹果12,虽已使用多年,除电池续航略有下降,其余功能依旧稳健,换块电池再用两年亦无压力。“5000元用五年”,这般性价比,才是产品硬实力赋予用户的“福音”,而非靠名号堆砌的幻象。
比型号更名更令人费解的,是雷军过往言论中的“夸张表述”。他曾宣称小米每部手机都经过“30万小时工厂测试”,可简单换算便知:30万小时相当于12500余天,折合整整34年。如此违背常识的数字,哪里是“测试时长”,分明是脱离现实的“营销戏言”。《韩非子》有云:“巧诈不如拙诚。”靠夸大其词博眼球,或许能换一时热度,却只会让用户对品牌的信任逐渐流失。孔子亦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品牌一旦失去诚信,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立足。
更添尴尬的是近期小米汽车的“打招呼视频”,刻意的互动设计、生硬的表达风格,让不少观众直呼“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礼记·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与人相处、与用户沟通的根本,这般刻意造作的营销,早已背离了“诚”的本质,如何能打动人心?这些细节层层叠加,不禁让人质疑:雷军引以为傲的“营销”,是否早已背离“实事求是”的根基?
不可否认,雷军能走到今日,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如友商所言“不要和雷军比营销”,他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准的营销策略。但《管子》早有警示:“信者,天下之大宝也。”营销的核心从来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事实依据”。《左传》亦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对企业而言,诚信同样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靠“改名蹭热度”“夸张博关注”,或许能短期吸引流量,却终究是在消耗过往积累的口碑与信任。
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是“为偶像盲目买单”的群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家愈发清醒,愈发看重产品的“真材实料”。《荀子·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品牌的口碑积累非一日之功,但若持续消耗,崩塌却在转瞬之间。若雷军仍执着于这类“表面功夫”,不将精力投入产品硬实力的提升,恐怕只会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曾经支持者失望离去。毕竟,再新奇的营销手法,也抵不过“产品为王”的硬道理;失去了用户信任的“营销”,终究只会成为“塌房”的催化剂,让小米与人心渐行渐远。
来源:王若水w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