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昌平青年 | 曹可滢:1688小时的青春志愿路(志愿者篇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7:03 1

摘要:2025年是昌平区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10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昌平区党团组织建设红色起点,弘扬昌平青年在百年历程中彰显的精神风貌,突出“昌平青年”品牌特色,昌平团区委特推出“何以昌平青年”专栏,展现昌平青年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的精神脉

5、0

志愿 周五

榜样力量~

2025年是昌平区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10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昌平区党团组织建设红色起点,弘扬昌平青年在百年历程中彰显的精神风貌,突出“昌平青年”品牌特色,昌平团区委特推出“何以昌平青年”专栏,展现昌平青年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的精神脉络。

回望十三陵水库建设时期

昌平“青年突击队”的先辈们挺身而出

今朝

“昌平蓝” 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活跃于昌平各处

续写奉献华章

一脉相承的 奉献精神

始终如滚烫的血液

深深融入昌平青年的精神谱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研究生

曹可滢

正是当代昌平青年

践行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

她是冬奥赛场上的 “通信卫士”

她是山区孩子的 “云端引路人”

她是志愿者的 “同行者”

三个特殊身份的不断转换

使她的初心在奉献中淬炼成钢

今天

跟随小青君的脚步

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昌平青年

曹可滢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初心践行志愿精神,在服务他人中磨砺成长,在奉献社会中传递能量。截至目前,她的 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1688小时。她说:“志愿不是选择,而是青春应有的模样。”

01

以专业担当筑基

在重大任务中淬炼青春

昌平青年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曹可滢作为延庆冬(残)奥村通信中心领域志愿者面对着58天的闭环管理与服务,她笑称这是“一场高强度的‘沉浸式’锻炼”。“每天接听无数通手台消息,协调冬奥村信息,容不得半点差错。”她回忆道。

为确保各个组团通信畅通,包括她在内团队反复测试设备、梳理流程,甚至会模拟突发场景演练。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 “志愿者的价值不仅是‘在场’,更是用专业能力为大局护航。”

这份严谨与责任感延伸至更广阔的舞台。曾作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她牵头策划并落地20余项志愿活动,带领团队高效完成服贸会、北京马拉松等大型赛会的志愿者招募与管理。“每次看到参与者满意的笑容,我都觉得所有的付出值得。”她说。

02

以创新思维破圈

让志愿精神跨越山海

昌平青年

“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点燃更多人的心灯。”曹可滢善于用创意拓宽志愿边界。担任校冬奥宣讲团成员时,她录制短视频、策划云端分享会, 将冬奥故事讲给云南、内蒙古等8个地区的3000余名学生听;作为对口南华线上支教项目负责人,她组织820余名志愿者为山区儿童开设“云端课堂”,通过直播授课、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传递知识。“有个孩子告诉我,因为我们的课程,他第一次觉得‘外面的世界触手可及’。”这样的反馈让她坚定了持续深耕教育公益的决心。

与此同时,她推动建立了“一起云支教”长效合作机制,她说:“志愿服务的创新,本质上是寻找更多人参与的方式。”

03

以温暖初心扎根

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

昌平青年

若说大型赛事与云端支教是曹可滢志愿版图的“大动脉”,那么社区服务与日常关怀则是她扎根基层的“毛细血管”。 每逢周末,她会穿上蓝马甲走进昌平的社区,为老人普及智能手机的知识、协助垃圾分类,“这些小事看似琐碎,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她看来,志愿精神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将善意转化为持续的行动。

而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她对时间管理的极致把控。平衡学业与志愿的秘诀在于“规划与优先级”。“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她坦言,高效完成任务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分清主次。

微光成炬,照亮青年前行之路。

从冬奥场馆到山区课堂,从赛事保障到社区服务,曹可滢用1688小时的志愿服务诠释了“何以昌平青年”。如今,曹可滢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从志愿者到兼职辅导员,她的身份变了,但初心不改,她仍然是那个干练、热情的女孩,永远燃烧,永远奉献,永远将最坚强的一面展示给身边的朋友。“我将继续发挥辅导员的平台优势,带领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把志愿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曹可滢的话语,铿锵有力。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昌平青年投身志愿事业的生动写照。正如她所言: “每一份微小的付出,终将汇聚成改变社会的力量。”如今,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依然步履不停。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