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有一柄叫“玄铁重剑”的神兵重器,由“天外流星”即陨石中的玄铁制成,剑身如墨,透出赤色红光,剑体隐约有黑洞吸力,可吸天下暗器,重达九九八十一斤。
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有一柄叫“玄铁重剑”的神兵重器,由“天外流星”即陨石中的玄铁制成,剑身如墨,透出赤色红光,剑体隐约有黑洞吸力,可吸天下暗器,重达九九八十一斤。
这柄重剑被杨过得到之前的主人是武林盟主“剑魔”独孤求败,40岁前独孤求败持之无敌于天下。独孤求败在埋剑之地的青石板上刻下了对这把剑高度凝练且哲学化的描述(当然,是作者金庸的妙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玄铁重剑这种兵器是金庸的艺术想象,历史现实中并无此物。但是它的原型还是比较清楚的,就是我国传统十八般兵器之一:锏。
从汉朝至今,关于十八般兵器至少有5种以上主流看法的梳理总结,每种说法里兵器具体种类不尽相同。但锏这种兵器都在里面,可见其运用的广泛和久远。
锏是一种短柄打击类兵器,一般由纯铜或纯铁的材质打造,外形类似剑,但没有锋刃。其上端略尖小,下端有握柄。因为外形和竹简类似,所以一开始也被叫做“简”,后来才出现了指代它的专用名词“锏”。
和我国古代的其他主流兵器一样,由于时代的演变和功能的不同,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制。
古籍上记载,锏长可达4尺,即现在的1.2米左右。但实际上,锏的大小长短因人而异,长度以65厘米到80厘米之间居多。由于材质、长短、粗细不同,锏的重量一般在20斤至50斤之间,虽然达不到玄铁重剑的九九八十一斤,但也算得上是短兵器中少见的“重器”了。
锏因为很重,又是单手持握,为了使用时让身体不至于失衡,一般会一手一支成对使用。
根据形制不同,锏主要分7大类:
其一,八棱锏:由一根八棱形铁杆制成,全长约四尺,锏柄为圆柱形,尾端设有一小孔,可作穿绳之用。锏柄前端设有多边形铜护手。
其二,凹面锏:锏长二尺五寸左右,锏柄为圆柱形,锏身为方形,四面设有凹槽,故名“凹面锏”。
其三,狼牙锏:锏身是一根前端细、后端粗的圆形木棒,全长约二尺。棒上设有四排铁制钉刺,每排装有4至6个交错排列的钉刺。属于锏中的血腥变态款。
其四,六棱锏:锏身呈六棱形,形制与八棱锏类似,但棱数更少。
其五,四棱锏:锏身呈四棱形。
其六,浑圆锏:锏身呈圆柱形,无棱角,整体较为圆润。
其七:少林方棱锏:锏身呈长方形,长约三尺,是少林武术中常用兵器之一。
因为古朴厚重、不露锋芒、人畜无害的外表,锏作为兵器的威力容易被外行人所低估。
在我国民间的戏曲小说和传说故事中,锏常被人称为兵器中的“善器”。在没上过战场,不习武艺的淳朴百姓们美好想象中,锏不以利刃喋血杀人,但可以重击和威慑敌手,以当头棒喝的打击和警告收其心、制其体,不见血光地制服对方。
其实,作为兵器的锏,某种程度上比锋芒毕露的刀剑还要更凶残。
在使用功能上,锏是古人为了对付日渐厚重完备的铠甲才发明推广的武器。其最开始出现的时间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武器兴起于三国、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流行于唐朝至宋朝。
这段历史时期,我国的铠甲制造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出现了防护性极强的甲胄,比如,活跃于南北朝的重甲骑兵,全盛于隋唐的明光铠,还出现了宋朝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与金朝重骑兵“铁浮图”的激烈对抗。
在重甲横行的时代,面对被盔甲武装全身的敌人,刀剑类的带刃短兵器已很难起到刺穿和砍伤的作用,而锏这样起击打作用的钝兵器就有了用武之地。
由于锏的制造和使用在唐、宋盛行,这两个朝代有很多用锏的名人传说故事流传至今,比如:唐朝名将、后来成为门神的秦琼;北宋持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赵德芳;南宋擅使双锏的岳家军将领牛皋。
锏的重量和构造非常便于隔着头盔甲胄对敌人“隔山打牛”。一个人即使身着重铠,要是被锏狠狠地来了一下子,那就不只是酸爽的问题了,轻则伤筋断骨动弹不得,重则五脏破裂当场殒命。如果被锏砸中头部,即使戴了头盔也很难起防护作用,要么立即被震晕昏厥,丧失行动能力;要么头骨碎裂,脑浆崩流而亡。
可见,锏虽无锋刃,但被其伤害的惨状比起刀剑的创伤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哪里是什么温和的“善器”,绝对是恐怖的“凶器”。
按照传统武术观点,锏的使用招数技巧与刀剑类似,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况。实际上,锏的重量是刀剑的10多倍,即使臂力很强的人拿着也费劲,不可能浪费体力摆那些花架子搞武术套路。在真实残酷的战场上,锏的使用很简单,以“大力出奇迹”为宗旨,抡圆了狠狠地直击敌人要害才是正道。
在某些紧急时刻,少数艺高人胆大的猛人还会把手中的锏当投射武器使用,将锏突然间抛向目标,敌人如果被沉重的锏砸到必定是非死即伤,往往达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效果。这一招被古人称为“撒手锏”,即撒手抛锏重击对手的绝招,时间久了之后被误传为“杀手锏”。
元朝时,为了保持军队的机动性,开始采用布面甲等更为轻便的甲胄。明清时期,更为轻便廉价的棉甲被普遍使用。笨重的全身铁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生相克的武器之一“锏”也从军事实战领域淡出,但作为朝廷礼仪类兵器留存至清朝末年。
而锏的使用作为传统武术套路的一个细分领域流传至今,其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符号也将继续传承于世,被金庸化用到武侠小说中就是一个小小的例证。
来源:祥哥影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