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份共计 400 个名额的招录计划里,自始至终都未提及 “留学生” 一词。四类选调对象无一例外,均明确标注为国内高校,具体包括:· 清北复交等 44 所顶尖高校;· 中央财经等 30 所 “双一流” 学科高校;· 华东政法等 22 所本地高校;· 中科院大学
9 月 6 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布的《2026 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在留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这份共计 400 个名额的招录计划里,自始至终都未提及 “留学生” 一词。四类选调对象无一例外,均明确标注为国内高校,具体包括:
· 清北复交等 44 所顶尖高校;
· 中央财经等 30 所 “双一流” 学科高校;
· 华东政法等 22 所本地高校;
· 中科院大学等 3 所新型研究型大学。
相较于 2025 年的政策,此次变化可谓是颠覆性的。去年的公告中,还明确设有 “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 专项通道,美国、英国的多所名校以及 4 所香港高校均在认可名单之列,留学生能够与国内学生一同竞争综合管理、政法、信息技术等六大类岗位。
然而今年,整个留学生类别却被直接删除,只字未提!
公告一经发布,“留学生考公无望了”、“出国镀金的时代落幕了” 等言论迅速传播开来。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则不然。
01
选调收紧≠全面封杀
国内学生同样承压
将上海选调生政策调整解读为 “体制内封杀留学生”,显然是一种片面误读!
深入梳理政策细节便会发现,此次选拔范围收紧具有普遍性,相较之下,国内非重点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其实更为显著。
从公告内容来看,上海选调生的国内高校入选名单较去年进一步缩减。其中,第三类本地高校数量从 29 所减少至 22 所,被剔除的 7 所院校中,不乏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类具备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
更需关注的是,选调生政策收缩并非上海个例,而是多地共同趋势:江苏、浙江等省份已明确将选调高校限定在 “双一流” 建设高校范围内,部分省份甚至直接排除本科生,仅面向研究生选拔。
国考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变化。2022 年本科生可报考的国考岗位占比为 92.99%,到 2025 年这一比例已降至 86.99%,这意味着近一成岗位的报考门槛已提升至研究生学历。
事实上,这类政策调整的本质是人才选拔向精细化方向转变,绝非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
02
体制内大门仍敞开
与其纠结选调生政策的变动,不如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体制内赛道。国考、省考、人才引进、央国企招聘…… 这些渠道不仅从未对留学生关上大门,反而在悄然释放利好信号。
国考涉外岗位连年扩容,2024 年国考中涉外岗位占比已达 18%,外交部地区业务司、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等岗位,更是明确标注 “优先考虑留学背景”。财政部 2025 年拟录用名单里,80 个名额中就有 10 名境外硕士,分别毕业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知名院校。
地方公务员招录同样向留学生敞开怀抱。2024 年上海公务员拟录名单中,伦敦大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 QS 前 100 名校毕业生赫然在列;北京朝阳区 2025 年公示的录用名单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威大学等高校的海归身影频现,且多就职于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关键部门。
人才引进计划更是把留学生视作 “香饽饽”。以上海为例,2025 年留学生落户认可院校已增至 191 所,较 2024 年增加 32 所,其中 97 所世界 Top50 院校的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且无需社保缴纳记录。
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对留学生的争抢更为激烈。深圳市人社局数据显示,留学生录用率比本土毕业生高出 9.7%,尤其在国际会展、外事服务等岗位上优势显著。
此外,在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期间,组委会工作人员中 17% 是留学生,主要负责外媒沟通与国际嘉宾接待,这类 “主场外交” 经验也成为留学生就业的重要加分项。
03
结语
上海选调生政策的调整,本质是将留学生纳入更趋公平的竞争框架。
那些忧虑 “留学无用” 的声音,或许忽略了一组关键事实:2025 年上海公务员录取的留学生,清一色具备硕士学历;国家电网录用的海外人才中,90% 拥有两段及以上实习经历;外交部选拔的留学生,几乎都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或达到同等语言水平。
政策变动从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用固化的旧思维应对动态的新规则。与其纠结某一条通道是否关闭,不如沉下心打磨核心实力 —— 过硬的能力,总能为你找到适配的舞台。
新一轮招聘季已拉开帷幕,对计划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而言,唯有看清行业趋势、找准发力方向,才能在体制内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毕竟,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而主动提升语言能力、系统备考雅思,不仅能夯实英语功底,更能为个人竞争力添上关键一笔,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来源:雅思天后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