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时候三四品官权力特别大?甚至比一品官还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2-01 07:33 1

摘要:几年前,有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古装剧热播,其中有一个细节被部分网友关注到,剧中包括很多重要机构负责人和宰相,多是三品官。三品官都这么大了,那一品官是什么级别?

几年前,有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古装剧热播,其中有一个细节被部分网友关注到,剧中包括很多重要机构负责人和宰相,多是三品官。三品官都这么大了,那一品官是什么级别?

其实最近这些年,不管是主打女性斗争的《知否》,还是诸如《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集,在服化道方面都变得非常讲究了,不少都有参考正史或者其他文献记载的内容。当然,很多时候部分剧集因为功课做得不够,往往有弄巧成拙的情况出现,导致整部剧的服化道有点四不像。不过,在中国古代,三品官往往就是超级大官了,甚至别说三品官,到明清时代,正七品都是不折不扣大官。那么在这里很多朋友就会好奇了,既然如此,一品官有多大呢?

答案很多朋友可能想不到:一定程度上,一品官反而不算“大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无论是《长安十二时辰》的背景唐朝,还有其他很多王朝,都是典型的虚荣假权,其一品大员都不是实权人物,而是荣誉勋职。就拿唐朝来说,正一品只有八个职位: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天策上将。也就是“三师三公”加亲王和天策上将,其中除天策上将因其一定程度上捆绑了李世民较为特殊外,其他都是些荣誉爵位。真正的实权人物,往往不是一品大官。

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临终贬英国公李勣的故事,李勣就是隋唐传奇中的徐茂功,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所以应该被称为“徐懋功”,“徐茂功”这个称呼就这么来的。因为功劳太大,被赐姓李,又因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去掉了名字中间的“世”字,这就是李勣之名的来源。在唐初,李勣是勋贵集团的主要领袖,后来唐高宗在立武后这个事情上还专门参考他的意见。

李世民有感大限将至之际,为了让继任者也就是唐高宗李治能驾驭李勣,故意将李勣贬为叠洲都督,相当于地方军区一把手,然后让李治委李勣为仆射(音同“叶”),这就算有恩于李勣。仆射,听名字似乎只不过是一个侍卫类的职务,其实在隋唐时期,仆射在文官集团地位仅次于尚书令,加上尚书令权力削弱,仆射已经成为类似于宰相的职务,从隋朝到唐初,论重臣莫过于高颎、杨素、房玄龄、长孙无忌,其中除长孙无忌外,另外三人都曾担任仆射,一直到高宗后期,才变相削弱了该位置的权力。

但仆射,在唐朝也就是个从二品,第四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最高品级官员权力却大到异乎寻常地位的情况呢?

因为在古代,因为皇帝意图独揽大权的缘故,有意识削弱高级别官员,导致很多品级高的职务实权并不大的情况,宋元时期还好,至少宰相是真的品级高。而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一些权力大的官职却集中到中品级当中。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还不是唐朝,而是明朝。

明朝正一品职务,无一例外全部是荣誉勋位,反倒是中层官员权力极大,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就能看出明朝官职权力乱到什么地步,六部尚书,正二品,但是朱元璋用于削弱六部权力的六科给事中,正七品,权力极大,后来清朝将其抬到了正五品。还有关注明朝历史朋友都很清楚的,文官权力最大的内阁大学士,在很多人心目中很多时候能和宰相划等号的官员,只是正五品官员,连布政司参仪都比它级别高。

但你能想象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权倾一时的大佬对国子监祭酒低头的样子吗?所以在明朝,大学士兼职的情况很常见:

严嵩嘉靖21年入阁时,是少傅(从一品)兼太子太师(从一品)。

徐阶入阁晚十年,兼礼部尚书(正二品),后又升到太子太师,死后赠太师(正一品)。

因此太师这类职务没太大实权,可是却能够抬高这些大学士的级别,方便他们办事。这其中最厉害的是张居正,有徐阶拉拢,入阁时是嘉靖45年,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官员,太子宾客也是这个品级,当然太子宾客其实不仅仅是作客而已。后又升礼部尚书,隆庆6年干翻高拱后担任首辅,随后升左柱国(正一品),死后赠上柱国,这里的“柱国”和西魏的柱国大将军有一定差异,柱国大将军的权力是基于府兵制存在的,这里的柱国属于荣誉虚衔。

严嵩曾评价过,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上柱国属于超品地位。所以明朝上柱国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除张居正外,常遇春就曾被追封过,严嵩曾被试探要不要当上柱国,但他拒绝了,可见一品官没什么实权,仅仅是个头衔而已。

来源:木子竹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