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泾川县万亩苹果园硕果盈枝,红艳饱满的苹果琳琅满目。在苹果主产区,早熟苹果已采摘完毕,中熟品种进入集中脱袋期,晚熟品种也即将开始脱袋。果园里处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采摘、或装箱,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泾川:果香漫山醉金秋
金秋时节,泾川县万亩苹果园硕果盈枝,红艳饱满的苹果琳琅满目。在苹果主产区,早熟苹果已采摘完毕,中熟品种进入集中脱袋期,晚熟品种也即将开始脱袋。果园里处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采摘、或装箱,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泾川县苹果喜获丰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冉天成 摄
丰台镇张观察村高标准矮化密植园里,缀满枝头的“九月奇迹”苹果格外诱人,二三十名妇女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进行采摘。从分拣到装车,形成了一条高效热闹的流水线。
“这已经是发往四川的第三车了!”四川客商梁先生说,这苹果甜脆多汁,复购率特别高。
今年以来,丰台镇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代办员+收购商+果农”联络机制,组织12名代办员负责苹果产销衔接与销售服务,并在街道设置3个临时果品收购点。张观察村党支部书记张喜红说:“过去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让果农们掌握了定价主动权。现在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斤4.5元以上,优质果甚至能达到6元,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果农正在采摘苹果。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吕小语 摄
驱车行驶在南塬的312国道上,一片红彤彤的苹果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
这是飞云镇在312国道沿线形成的“路边果摊”销售模式,果农采摘后拿到路边售卖,以最直接的方式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当地群众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果摊经济,一斤能卖到4块钱,每天能收入100多块钱。据了解,飞云镇像这样的经济实惠果摊就有14个。
飞云镇西高寺村果农赵灵霞家中有7亩果园,主要种植嘎啦和富士苹果,每年靠着小小的苹果摊就能销售1000多斤苹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家庭收入,还结识了许多新顾客,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近年来,泾川县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大力发展红思尼克、福布拉斯、鲁丽、维纳斯黄金、瑞阳、瑞雪等新优品种,保证了苹果供应的持续性,苹果销售从8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10月中下旬。
邮政公司泾川分公司直播带货销售苹果。邮政公司泾川分公司供图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泾川县还积极探索“邮政+直播”暖心助农模式。近期,泾川县邮政分公司联合市级直播团队在窑店镇举办了“苹果红丰收乐”助农直播活动,通过中国邮政邮乐网和抖音双平台线上直播。截至目前,直播销售额已突破5.6万元,订单主要来自四川、广东、湖南、安徽、上海、浙江等地。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精细化的果园管理。入秋以来,泾川县紧盯农时,以“脱袋、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控”为重点,全面推进秋季果园标准化管理。成立技术服务专班,分赴各乡镇指导群众及时清除杂草,科学开展秋施基肥,积极推广机械深施、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针对早期落叶病、轮纹病和蚜虫螨类等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病虫危害,显著改善园相园貌。该县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秋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鼓励“田秀才”和“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果农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
泾川县开展秋季果园标准化管理培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吕小语 摄
随着泾川县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小苹果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苹果”。在泾川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厂区内,工人们正忙着将苹果进行分拣、包装、入库,一派繁忙景象。“一斤苹果存储费两毛钱,看起来不多,但总量大了,一年存储费收入就有300多万元。”企业负责人何存林说。
果农们将采摘好的苹果分拣装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吕小语 摄
近年来,泾川县围绕“稳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推行优质苹果产业链链长制,促进苹果产业壮骨夯基转型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冉天成)
丨来 源 丨新甘肃客户端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丨 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