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张延平泾川助学的故事

B站影视 2024-11-22 09:35 2

摘要:多少年来,他虽身居海外,但心中一直装着故乡这片热土,也一直牵挂着故乡的老乡亲。那年张延平还很年轻,他随父亲回甘肃泾川老家寻根问祖。站在丰台乡广袤的原野上,父亲指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庄稼地,深情地对儿子说:“这就是咱们的家乡,是咱们要寻的根呀。你要记住这里,以后要常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当张延平随父亲张雨卿先生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地时,“故乡”两字便从他的心灵深处凸现出来,而他对故乡的爱也从此愈加炽烈。

多少年来,他虽身居海外,但心中一直装着故乡这片热土,也一直牵挂着故乡的老乡亲。那年张延平还很年轻,他随父亲回甘肃泾川老家寻根问祖。站在丰台乡广袤的原野上,父亲指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庄稼地,深情地对儿子说:“这就是咱们的家乡,是咱们要寻的根呀。你要记住这里,以后要常来常往。”延平会意地点着头。两年后,父亲溘然长逝,而他如同父亲在世时一样,依然年复一年关爱着故乡。

一个生长于台湾、工作生活于巴林的海外游子,一次又一次为家乡奉献着爱心,先后捐资70余万元人民币,资助泾川的经济文化事业,资助学校建设,扶持贫困学生就读,帮助家乡人劳动致富。今年春节当我第二次接待他们全家时,得以与他长谈,才真切地感知到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是那样厚重,那样真诚,深深而长久地感动着我。

50年代初,张延平出生在台湾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国防部的一位高级将领,是从大陆去台湾的一位爱国人士。小时候,父亲经常对他讲一些关于泾川老家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早已烙下了故乡的印迹。七十年代,张延平在台湾读完大学后,一心想去国外再深造,他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外交官。然而当时的家境并不富裕,他想还是先做事挣了钱。再读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1976年至1978年的三年里,他便开始了人生旅途的探索,也正是这个时候,决定了他的人生命运,使他开始了从商的生涯。他先到约旦死海当了两个月筑路工人,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磨练,然后和朋友筹资,到土耳其安卡拉开了一家中国餐馆,这时他母亲也去了希腊雅典,另一位朋友到了巴林,几个人几乎是同时,在三个国家开了最早的中国餐馆。提起那段创业的日子,张延平深有感触地告诉我:“那时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援助,全靠自己的努力,真是尝尽了华人在海外创业的辛酸和艰难。”天道酬勤,在土耳其干了半年,生意就兴盛起来,合伙人看上了精明能干的张延平,可是去巴林的朋友开的餐馆却不景气,更需要他的帮助,他只好放弃土耳其又去了巴林,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彻底决定了他的人生,使他快要变成一个阿拉伯人了。这期间,他攒足了钱,去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读完企业管理硕士,拿到了学位,终于圆了他到国外读书的梦。

接受了高等教育,又有了实践经验,两者有机的结合,使他如虎添翼,从此在经商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充分展示了他的经商才华。二十多年来,在巴林经营餐饮业,从小餐馆到大饭店再到长康公司,从打工仔到创业人再到集团老总,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走过来,他终于成功了,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努力,博学多才,还有他的爱心。他非常爱他的员工,在他的公司里,有一部分中国员工,他平日里四处奔波,但一年到头过春节时,即使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要和自己的员工在一起过年。员工们有了困难,他都是鼎力相助,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员工们齐心协力,尽职尽责,为企业甘于奉献,也才使他的企业不断前进a目前在巴林的上千家饭店中,张延平的中国饭店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和经营效益,2000年获得巴林英文报全国订户投票“最佳主题饭店”,2001年又荣获总公司设在西班牙马德里BID公司的“最佳品质”金牌奖,3月25日在法国法兰克福的洲际大饭店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项奖是全球160多个国家新闻界和新闻传播界共同推荐的,张延平的饭店一举在国际性竞争中获此殊荣,也实属不易,但也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与才能。他不愧为餐饮业的佼佼者,让外国人刮目相看,为中国人扬眉吐气。

成功之后的张延平,时刻不忘他的故乡,心里一直想着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尽一份爱心。1988年他和父亲一起回到他梦寐以求的故乡泾川,县上的领导热情接待了他们,在欢迎宴会上,当张延平吃到泾川县自产的新鲜鱼时,感到非常惊异,不禁脱口而出:“真没想到尼罗河上的罗非鱼在黄土高原上安了家。”县上的领导陪同他们游览了家乡的名胜古迹,参观了市容建设后,张延平感慨地说:“父亲常给我们讲起泾川老家,可在国外,一些人说中国西北贫穷落后,缺吃少穿,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这次回来一看,才知道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原来家乡这么美,真令人高兴。”从此他就深深爱上了这片黄土地,并充满了对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感。

当父亲提出想在泾川设立一个教育基金时,与他一拍即和,延平深表赞同和支持,立即让家人从巴林汇款过来,父子俩筹资1、3万美金,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雨卿奖学基金”,他还为泾川县三所农村重点中学和五所普通中学修建了球场,购置了体育器材。1991年,张延平在家乡为去世的父亲选址修建了衣冠冢,实现了父亲魂归故里的愿望。料理完老人的后事之后,他又开始筹划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捐资4万美金,设立了“陇樵教育奖学基金”,“陇樵”是延平先生的笔名,意为“陇上一樵夫”,以寄托他对故乡的深情。他用这笔资金以生息助学,奖励故乡学子o他还为泾川一中、职中等四所完全中学配置了一批教学电脑,建起了微机室,以提高电化教育水平。十几年来,张延平与其父设立的教育基金利息,已先后奖励了全县数百名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励了广大青年为国读书的精神。

1997年6月,张延平带着母亲、妻子再度回乡。了解到泾川回山西三母发祥地已成为台湾同胞寻根观光的圣地,非常激动,对故乡的热爱更为强烈,认为观光业搞好了,会带动经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自己虽身居海外,也是泾川的儿女,也要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做份贡献。他与母亲、妻子一合计,为正在建设中的西王母文化工程捐资3万元人民币。在泾川期间,他参观考察了一些厂矿企业,向县政府的领导提出发展经济的见解和建议,临返回时,他带了当地土特产品样品,准备在台湾和国外寻找贸易伙伴。后来,他还多方联系在北京的分公司安置了一批泾川籍青年,帮动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2001年8月,张廷平一家三代回到泾川,他告诉我,这次主要是带两个儿子来寻根。他认为自己无论走得多远,他的根在中国,在甘肃泾川,他也要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记住,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泾川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他还有个打算,就是要继续帮学助教。他认为国家要振兴,教育是基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他一直鼓励家乡的青年要勤奋读书,将来成为社会栋梁。老家的十几名亲属青年,只要读到大专以上,他都要奖励,资助他们继续学习。近年来他了解到,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中断学业,他感到很惋惜,他想在本县每年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中,挑选一些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农村学生给以支持,这一想法得到市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积极协助他走访摸底落实学生。于是从2002年开始,他设立延平奖学基金供给大学生就读,初步定10位,从大一到大四,一直供到毕业,需提供学费20万元。2003年8月,张延平先生从台北回到泾川,为即将开学的十名大学生亲自颁发了5万元奖学金。他表示将把延平奖学基金长期设立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他的这些以义举,深得社会的赞誉和好评。七十万余元,对张延平先生来说,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舍得拿出这么多钱来为泾川办事,他恳切的回答:“我觉得这笔钱用于家乡教育才是最需要的,我记得这样一句话‘当你活在世上,因为你的存在而让其他人感到生命有价值的话,你活得就有意义’。我就坚持这个信念。”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爱乡情怀。

来源:齐居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