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台干冰机,20公斤干冰。在反复推敲后的时间内运送至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2022年12月12日17:36,一艘乌篷船搭载着拍摄嘉宾缓缓驶向湖中央,舞台上正演出的是粤剧经典曲目《荔枝颂》。此时,夕阳正好,干冰也在还没融化前营造出理想的氛围感。
2023年7月,陈艺丹随“未来已来·湾有引力”采风团采访当时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
2023年7月,陈艺丹深入地下700米,走访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2021年12月,陈艺丹随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访问港澳。
陈艺丹。
一台干冰机,20公斤干冰。在反复推敲后的时间内运送至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2022年12月12日17:36,一艘乌篷船搭载着拍摄嘉宾缓缓驶向湖中央,舞台上正演出的是粤剧经典曲目《荔枝颂》。此时,夕阳正好,干冰也在还没融化前营造出理想的氛围感。
这是我参与编导的《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粤绣纪录片的其中一日的最后一场拍摄,这天我们“超长待机”辗转两地拍摄了6个场景19个分镜头。这是我第一次以“编导”身份参与湾区文化纪录片栏目的生产制作,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沉浸式地扎根湾区非遗文化。
1期承载着巧思的8分钟纪录片背后,涵盖了持续多月的内容策划、镜头设计、嘉宾沟通、置景设计、道具运输等工作安排……终于,这期探索湾区文化的栏目犹如“孩子”般出生了。我们也在前不久收到了好消息,南都、N视频客户端作品《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
回首
从业五年来与“粤式气质”零距离
五年前,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与此同时,我在毕业后如愿成为了一名记者。入行以来,每当有人问我“艺丹你是哪里人?”他们总会惊讶于我说着一口标准的粤语,祖籍却是湖南。我的长辈在年轻时南迁开放包容的广东,我很幸运,生于这片热土,与粤港澳大湾区同频共振,并肩齐行,相伴成长。
五年间,我遇到了无数采访对象,但总能在其中发现那些有着“粤式气质”的人,这又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收获了那份亲切感。
2021年12月3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抵达深圳。从深圳机场的相遇开始,我随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开启了“时代精神耀香江”的访港澳行程。在等待出发的间隙,我找到了苏炳添、谢思埸等来自广东的运动员。在一众记者包围式的采访中,我提出了可否请用粤语回答的想法。而后,就有了持续霸占热搜、在全网热传的“苏炳添谢思埸用粤语问好”、“苏神也追TVB”、“谢思埸说在香港讲粤语像是遇到了熟人”等内容。
爱看香港武侠小说,梦想有朝一日成为追风少年的苏炳添、希望能为香港体育热再加一把劲的马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巩立姣……随内地奥运健儿的港澳行中,一群为国争光、永不言弃的青年运动健儿将文化自信、国家力量传递发扬到港澳,我有幸通过采访报道记录下了这趟难忘的港澳行,也永远忘不了港澳同胞挥舞着国旗在街道两旁迎接奥运健儿到来的一幕幕。我想,其中让人倍感亲切的粤式文化气质,也在这些年共建人文湾区中发挥了重要价值,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共情。
五年来,为了更深入理解那份粤式气质,我持续走在深耕湾区文化的道路上。《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N言N语》“解锁”粤方言的创新表达……
在七旬粤绣大师一针一线的严谨手艺中,我懂得了潜心坚守的力量。语保学者说“方言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知道怎么走回家”,让我顿时红了眼眶。湾区文化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我深入寻觅、探索、扎根。
经历
成长路上我在湾区看世界
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养育约8600万人口,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9的经济总量。以港澳为窗口,古今“出海”不断。作为一名“五岁”的大湾区青年记者,我也常在想,何以大湾区?与大湾区相伴成长的我又能在其中做些什么?我能做的,或许是记录好其中的变迁。我在许多“第一现场”感受着湾区发展的加速度,又在各处寻“湾区人”,倾听来自各行各业的前沿声音。
还记得小时候家人带我去澳门,要拿着厚厚一本通行证、辗转“打蛇饼”的通行队伍、经过两道关才能完成出入境。而在2021年9月8日,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开通了。当时,我拿着一张通行卡,带着直播间的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30秒通关的快乐。
当然了,湾区速度可不止于此。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还有前不久我刚去提前探访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以及湾区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高速网,每次在这些现场报道的时候我都会再感叹一次,这就是湾区的超强加速度。
当然了,湾区速度达成的背后,还有来自各行各业人士的努力。
我在全国两会现场对话粤港澳三地的代表委员谋湾区发展;搭乘第一辆行驶上湾区新通道的建设者专列,聆听建设者们讲述他们7年时间“舍小家为大家”筑成的心血;穿梭于许多湾区科技创新企业,走进仅需53秒就能造好一台车的“灯塔工厂”,还体验了一把“低空飞”的快乐。
我还持续对话在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前列的青年人,通过《这个职业不太“冷”》、《创业多巴胺》等就业创业IP栏目,观察、互动、对话各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韧性就业创业者,记录着“以新提质”的湾区多巴胺群像。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相伴成长的五年中,我通过湾区的窗口探索着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湾区的快速成长也教会了我工作有韧劲、创新有活力。
希冀
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多元向上生长
“大家好,我是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陈艺丹。”这是我五年间说得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时常有人问我:“陈记者,你是跑哪个板块的?”“不会拍视频的出镜记者不是好主持人”,我常这样回应。
2019年毕业入行新闻媒体的我,遇上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期。机遇下,我进入了报社的新媒体部门,并未执着于某一个产品形态,而是希望自己在迅速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多元向上生长。
时政、医疗、文化等内容板块均有涉猎,视频、直播、文字等报道形态也在一次次与自己“死磕”中推出。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到全媒体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我希望自己能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赋能内容生产。
而在这快节奏工作的间隙,一杯咖啡或是治愈我的良药。
清晨起早,若有出镜的任务,我会给自己灌上一杯冰美式消肿。日常间,我会在急匆匆赶着出门前留出10分钟给自己做一杯带拉花的拿铁。
咖啡的萃取量、打奶泡时的倾斜度以及进气的时长,还有拉花过程中如何细水流融合并让奶缸与咖啡杯“默契配合”的“讲究”,日复一日的拉花仿佛都在提醒我慢工出细活的道理。而每个清晨自己动手操作的拉花成形各异,仿佛是充满未知的开盲盒的过程。
就如有着无限可能、充满奇思妙想的粤港澳大湾区,我也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生涯中记录好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南都记者 陈艺丹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