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者的“天书”路径:《中国古代星座体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4:47 1

摘要:小时候,夏夜在户外坐在草席上乘凉看星空,听大人指着说北斗怎样像个勺子,银河像白纱飘带,大星是织女和牛郎,两颗小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的孩子……如今城市里已很难看到星空。星空星座的知识,差不多是与普通人无关的绝学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家园雨露 ,作者萧梦麟

小时候,夏夜在户外坐在草席上乘凉看星空,听大人指着说北斗怎样像个勺子,银河像白纱飘带,大星是织女和牛郎,两颗小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的孩子……如今城市里已很难看到星空。星空星座的知识,差不多是与普通人无关的绝学了。

而在中国古代,古人观看星空的变化来知季节、定农时,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龙尾伏辰”这些句子,都出自农夫、女子、戍卒、儿童(顾炎武《日知录》)。

像巨蟹、天蝎等这些今人熟悉的十二星座,属于现代天文学的88个星座系统,大多都是古希腊的系统。而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星座体系,像历代史志里的《天官书》《天文志》,就是专讲这些的。其他古籍里也随处可见:紫微太微,星纪玄枵,天象分野……不过,这些词语,就算是对于研究古代史、古代文学的学者,大多读着也如同高深莫测的天书。

九几年时,与一位学者在某个大学图书馆里看藏书,看到书架上丘琼荪的《历代乐志律志校释》,我说我看过这本书,他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实际上这套书一直在家里书架上,我还是很有兴趣地翻过的,当然看不懂。后来这位学者给了我一篇与庞朴商榷相关古代天文问题的论文,已经发表过,让我再校对一下,我也很认真地读了一遍。

几年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邹大海老师推荐我做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的书,我正好通过编校工作好好学习一下,这就是陈久金先生写的《天上人间:中国古代星座体系》。

天书难读,这本书可以算是入门路径,讲述星名来源,隐藏在星名后面的故事,以及这个星空体系的形成:西周之前,大致是三辰时代(北斗、大火、参星);中国星座体系的成型,大约从西周开始,至唐朝基本定型。

写这样一本书,作者需要对天文学、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古代史、民族学等众多领域都具备较深的造诣。陈久金早在1976年就开始和民族学家合作,跑遍了西南西北和南方,调查了十几个民族,并收集了古代匈奴、契丹等的天文知识,才有这样的研究积累。(席泽宗《序》)

书里对中国星空分区和星座体系有清晰的梳理和明了的呈现,一言概之,中国星座命名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天文地理分野,二是以皇权统治机构命名的星官系统。

作者认为,远古时中国各部族都有崇祀的星座,用以确定季节的早晚。周汉之际建立起的中国星占体系(即所谓天文地理分野),将星座与地域和人群对应时,就是依据相应的星座。房、箕、奎、娄等二十八宿,星纪、玄枵、大火、析木等黄道十二星次,原本都是古国和地域的名称。

在这套星空体系里保存了许多历史信息。中国星座多以皇家政府机构和官员命名,反映的主要是西汉以前的官制(紫微垣的主要官名则出自周代);古时作战以战车为主,与车马道有关的星座就很多,如王良、策星、造父、辇道、阁道等;银河称天汉、云汉,是因为汉水流域在东汉极受重视;天市垣众星就像一个全国性的综合贸易市场,垣墙22星象征22个地区,从垣墙的国名和地名,可以看出其框架组成在春秋战国,最后定型可能出自三国时天文学家陈卓之手。

中国星座还有以神话和英雄人物作为星名的传统;又凡是星空中出现的物名或人名,周围会有一个与此相配合的环境,比如作为银河渡口的析木之津,这个区域的星名大多与水和水生动物有关:天江、天渊、鱼星、龟星、鳖星……像文昌、魁星、寿星(南极老人星)等颇有民间宗教色彩的星座,来龙去脉也讲得清清楚楚。

中国星座体系,就像是写在天上的人间历史,展示了古人生活的一个侧面。这就是副书名“天上人间”的由来。

在天文常识和星座知识外,书里探寻了星名相关的大量上古神话、历史故事,很多在绝地天通之前的洪荒时代,直到隋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学者,对于有心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探寻与自然关系的爱知者,这本书可为案头必备参考。

本书初版名为《星象解码——进入神秘的星座世界》(群言出版社,2004年)。时北京天文馆副馆长王荣彬特邀为责任编辑,天文馆美编加工插图。在初版筚路蓝缕的基础上,再版才得以再致进益,谨在此致谢。

再版时,陈久金先生于“年迈多病,精力眼力不济”之年(《再版自序》)尽心修订;征得陈先生同意,枝蔓的历史故事删减了不少,版式也尽量清晰简洁;为了更易辨识十二个月的中星图重新制作,手写改为印刷;书里多见生僻字,都加了拼音;付印前又经天文史学者吕传益老师审校。这些工作都是希望“天书”更准确、更好读、更普及地呈现于读者案头。出版三年了,在日渐惨淡的图书市场,这本书像流水一样涓涓流向各处爱知者们的书桌。

写于2024秋季,改定于2025.9.8

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