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从风雨走来 为民生探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4:40 1

摘要:人才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打造优秀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中国气象报开设《一蓑烟雨护民生 气象人才展风采》专栏,展现他们传承和发扬优良气象传统,将自身成长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时

人才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打造优秀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中国气象报开设《一蓑烟雨护民生 气象人才展风采》专栏,展现他们传承和发扬优良气象传统,将自身成长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时代脉搏和事业发展的生动事迹,以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凝聚力量。

在向公众解释气候预测工作时,高辉总会回溯一段历史。

“我国的气候预测工作走了近一个世纪那么久,早期被称作长期预报。这是一条艰难而伟大的路,以竺可桢、涂长望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气象学家,在资料匮乏、方法有限的条件下,勇敢而坚定地投身这一领域。”他神情郑重,语气中充满敬意,“这项工作为公众生活以及农业、水文等领域提供了关键信息。”

在高辉看来,向公众,特别是青年人讲述这段历史,不仅是在回顾气象学的发展历程,更是一种信念的传承:“气候预测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为国计民生探路护航的使命。”

而高辉,就是这一使命的忠诚接力人。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 拍摄:丁婷

听雨立心

1998年盛夏,长江流域发生罕见特大洪涝灾害。高辉刚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陪着因铁路受损返乡无望的舍友,在宿舍里听了半个月的风雨声。

“那时我就想,如果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早预见到这种天气形势,大家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暴雨猛砸向窗户,一个信念在他心里萌发——“我今后要做长期天气预报。”

这份“被风雨点亮的志向”,早有伏笔。

1994年9月6日,是他入学报到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一天,他遇到了学术与人生的引路人——著名气象学家何金海教授。

“辅导员向我介绍何老师时说,这是咱们学院的大专家。我当时心里特别紧张。”高辉回忆道。

“我也是镇江人!”一句乡音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何教授叮嘱他:“气象关乎国计民生,年轻人要把本事学扎实。”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扎根。

彼时的高辉对气象的认知仅限于广播里的天气预报。直到在图书馆浩瀚的中外气象期刊中,他才真正认识到气象学的丰富与广阔,并深深为之吸引。“我惊讶于气象竟然能与这么多领域联系起来。”

兴趣叠加信念,他的人生航向逐渐明晰,指引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当二十多岁的高辉携学术成果初露锋芒时,“本人比想象中年轻”成了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

“我第一次知道‘高辉’这个名字,是读到他和何金海教授一起编写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书里内容丰富,对我很有指导意义,我理所当然地以为作者是位资深学者。”与其相识多年的上海市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梁萍说,“见到真人才发现竟然这么年轻。”

2000年冬,高辉作为硕士研究生参与此书的编写。他记得,那时导师何金海身体抱恙,很多工作都只能在病床上开展。

高辉回忆:“我好几次站在病房门口犹豫要不要进去,怕影响他休息。但何老师说‘只要你来,我们就讨论。’”

导师斜靠在病床上,逐字逐句推敲,一图一表打磨——那场景深深刻在高辉心底。这本他参与编写的“最薄的小册子”,成了他心中“最厚重的”一本著作。

除了何金海教授,丁一汇、陈隆勋等气象前辈的指导也让他受益匪浅。“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始终是牵引我前行的力量。”

肩挑千钧

2004年,博士毕业的高辉走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时称“气候监测诊断预测室”)。

起初,高辉更倾向于从事幕后科研工作。但时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的李维京一番话,改变了高辉的想法:“气候预测是紧要的业务,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一定要有人坚守。”这位亲历过1998年长江洪水预测服务的老预报员,话语沉稳有力。高辉想起那个在宿舍听雨的夏日,想起何老师的嘱托,他为自己找到了坐标系——就在这气候预测业务的第一线。

气候预测室的使命,是直面国家和社会需求,制作发布季度、年际等多个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产品,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部署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等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从副班、主班、领班到首席预报员,高辉扛的担子越来越重。如今,在首席岗上,他要承担气候预测产品的把关工作。

高辉作为国家气候中心汛期首席主持2025年汛期预测会商 拍摄:李想

同事孙林海勾勒出高辉的汛期任务表:春节后即着手汛期预测,3月专题会商汇报,随后是滚动预测会商,从南海夏季风监测、梅雨动态到盛夏气候趋势,从流域汛情到台风和极端天气追踪,以及重大活动保障……高辉一直是步履匆匆,工作饱满。

节奏是跳跃的,压力是常态的,责任更是重大的。高辉这样描述首席的工作状态,“很多时候,思维的切换必须在瞬息之间完成。短短一个上午,可能刚与华南的同事会商完台风动态,紧接着就要转向华北研判高温干旱,或是和西南的同事会商秋雨。”

2016年初,“即将迎来史上最强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言论甚嚣尘上,舆论场甚至弥漫着“长江流域可能再现甚至超过1998年大洪水”的恐慌。作为首席,高辉必须在2月底前拿出权威预测结论,整个预测班组承受着巨大压力。那个春节,他们几乎全员无休,争分夺秒地分析研判。

“仅靠辛苦不能回答问题。”高辉展现出首席的冷静与担当。他迅速组织团队,从多个维度对比2016年与1998年以及其他大洪水年的异同点,大胆跳出厄尔尼诺影响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拓展至全球气候系统,敏锐地捕捉到大西洋海温的抑制作用。最终,团队给出了与实际气候状况高度一致的预测意见,为防汛抗旱的部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2023和2025年华北极端强降水……对每一次重大气候事件,他和团队都怀着极高的使命感恪尽职守、精准研判,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砺刃破题

作为国家气候中心面对媒体的“高频面孔”,科学解释异常高温、超长雨季等极端气候事件,对高辉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功课。同事们都叹服他面对媒体时的沉着和阐释科学问题的精准。

底气何来?

没有捷径,唯一的“诀窍”就是“把功夫下在平时”——在成摞文献的阅读中,在海量数据的分析中,在复杂模式的调试里。

“科普的前提是有科研根基”,高辉强调,“否则容易误导公众。”

而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业务中的难题。

“科研型业务专家”,是众多同事对高辉的一致评价。

高辉(左一)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哈尔滨亚冬会气象风险评估报告编写 拍摄:李永生

“一个优秀的首席预报员,最关键的是兼具顶尖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孙林海认为,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中解决实际问题,与发表论文是两回事,前者难度甚至大于后者。

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高辉职业生涯中让他深受触动的事件。“灾害由连续多段冷空气持续影响造成。当时我们主要做月、季节尺度预测,对10—30天的次季节预测关注不够,国际上相关研究也不多。”这场灾害让他痛感次季节预报对防灾减灾的极端重要性,也促使他更加重视相关研究和业务建设。通过当时的项目攻关,他逐步成为我国次季节预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成员。

“科研与业务要相互促进、相互成就。”高辉常以此自勉。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成功,便是最佳注脚。

高辉带领团队提前两周成功预测开幕式前和开幕式期间等关键节点的天气情况。

这精准一役,依托的是动力-统计结合的赛区次季节预测技术,更是长达四年的前瞻布局与持续攻关。

早在2018年,作为冬奥保障气候预测服务技术组组长的高辉在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时,就设立了专门针对北京冬奥会的预测课题。从2019年起,他便带领团队开展赛区气候调研和分析。

“针对赛事活动高影响天气进行十天以上的超前预报有很大难度,国外近几届冬奥会都是以短期天气预报为主。”高辉介绍,“我们联合北京、河北气候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提前针对赛区开展动力模式最优信息提取、前兆信号源统计追踪等,搭建了自己的动力统计结合的冬奥预测系统,应用于赛区气候精准预测工作。”

如今,作为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和局科技领军人才,高辉带领大家将目光投向气候的精准化预测和精细化服务。他以高温为例解释道,现有预报通常只告知哪天可能出现高温,但对公众健康影响更大的,是高温持续时长,例如每天3小时和每天8小时高温,对体弱人群和户外工作者影响天差地别。“我们在最近的重大保障中也初步开展了这类精细化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气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不懈的追求。”

高辉(右一)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哈尔滨亚冬会气候预测会商 拍摄:李永生

薪火相传

上午8时,听全国天气会商;白天,业务值班、审阅产品、打磨材料;夜晚与周末,指导学生和青年学者撰写论文、推进项目研究……高辉的日程表总是满满当当,其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青年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高首席是我们不少年轻预报员的老师。”同事们说,总能看到他在年轻人身边,耐心讲解图表分析思路。如今,他的团队成员丁婷、赵俊虎等,都已成长为业务骨干。

高辉带团队,讲究“点燃心火”。他深知气候预测的艰辛,对于想加入团队的年轻人,最看重的是热爱、脚踏实地与集体荣誉感。“团队短时间内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但是需要集体每个人愿意去付出,一点点推动技术的发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从前辈身上体悟的信条,被他反复强调。他始终铭记组织的培养与支持,并将这份感恩转化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他鼓励开放交流,带着团队主动对接国内外前沿,倡导“应用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

对年轻人,他既“压担子”也“搭梯子”。

孙林海对高辉带过的一位内蒙古访问学者印象深刻。那名年轻人在高辉指导下,仅半年就发表了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回到原单位后成了业务精通的“顶梁柱”。

高辉也欣慰于许多省里同行带着成果回去后,“在当地拔节生长”。

“首席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气候预测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不能有断档。”当得知气候预测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时,高辉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那是几代预报员心血的结晶。看到它,高辉会想起初来国家气候中心时老同志对自己的悉心指导。如今,他传承了那份甘为人梯、成就他人的胸怀,自觉承担起承上启下的责任。

赵俊虎感触尤深:“他对我们有要求,但方式很随和。谁带着问题主动找他,他再忙也会放下手头的事,优先讨论。年轻人有新想法,只要有理有据,他都支持,‘这条路也行,试试看!’”从高首席身上,赵俊虎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沉得下心、扎得住根”的科研定力。

在高辉看来,个人评奖、晋升首席,都不算什么工作中的重要节点,“如果说成长中的节点,我更看重那些重大服务保障带来的磨炼、新技术突破的喜悦、团队集体前进的每一步。”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来努力,并能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就是工作中最幸福的事。”他说。

心有热望

在交谈中,高辉温和、平易近人。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这是一位儒雅的知识分子。”

在高辉的书柜里,有一个特殊的收藏夹,里面不是学术资料,而是他多年来精心收集的与气象相关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信函、明信片等等。

“老一辈科学家获取文献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寄明信片到国外去,让人把英文文献寄给他们。”高辉说,“看到这些物品会觉得很感动,也能汲取到更多力量。”

这是他独特的减压方式,也是又一次与气象先辈的对话。

谈起气候预测工作,高辉的眼中总会闪烁着热忱的光芒:“科研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过程,业务也需要不断拓展服务对象和范围,与时俱进,让新思路、新方法有用武之地,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和美好生活的期许,那是我们团队的毕生追求。”面对这份期许,唯有以更严格的要求、更努力的态度、更勤勉的行动来回馈。

回望2004年,他第一次参加汛期气候会商时,翻开桌上的《气候预测评论》,扉页一行字赫然入目:“我国开展短期气候预测已有五十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开展此类工作最早的国家之一。”那一刻,他感到热血沸腾。“责任”二字自此沉甸甸地落进了他的日常。

如今,这个数字已变成七十多年。

高辉在北京市气象局参加九三阅兵气象服务保障气候预测会商发言 拍摄:谢铁军

气象先驱们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老一辈科学家砥砺前行的攻坚精神、青年人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都在高辉身上延续,又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无声浸润着新一代预报员。从1998年长江畔听风观雨的青葱学子,到如今守护国之大者的首席预报员,高辉用近三十年的光阴,践行着那个风雨之夏立下的信念。

把接力棒握得更紧一些,把脚下路走得更稳一些,为我国的气候预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他对气候预测事业最朴素的回答。

作者: 闫辰宇

编辑:李悦 王素琴

发布:李婧 崔国辉

审核:段昊书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