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古——龚望先生临写汉《祀三公山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7:18 1

摘要:龚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国学社及崇化学会,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天津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名家临古——龚望先生临写汉《祀三公山碑》

龚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国学社及崇化学会,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天津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早年书法初学《张迁碑》,博涉汉隶诸碑,遍临《曹全碑》《石门颂》等60余种碑帖,形成独特“龚隶”风格,主张“书作博涉群碑、广猎诸帖”。 1980年代倡导恢复中华八音古乐,成立天津古乐研究会,自制古琴等乐器并组织演出。 晚年为大悲院题写“护光明幢”匾额 ,推动书法教育,其临帖日课通过“天津书法日课”平台传播。 多次捐赠资金用于救灾扶困,践行佛学理念。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该碑从总体风格上来说,汉代篆书脱胎于秦篆,变圆转为方正,结构不似秦篆那样匀整、拘谨,而有省改或富有装饰性,风格清劲飘荡、浑厚大气,不失规范,其中《祀三公山碑》最有影响。书法介于篆隶之间,以篆为主,其书法风格与汉代印章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在汉印的章法布白使用中也比较常见;这种平正方直的汉篆在汉代又称“缪篆”,它包括许多汉碑的篆额、瓦当文、砖文等。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当代潘天寿、沙曼翁等篆书篆刻大家于此碑都下过较深的功夫,尤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深受此碑影响。

龚望先生临作:

来源:阅听文学雎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