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保时捷带来了自家的无线充电系统“Porsche Wireless Charging”,直接用Cayenne Electric(纯电卡宴)做了全套演示。
说到汽车无线充电,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新潮”“科技感”,但真要落地,能把它玩出品牌气质的,可能还真得看保时捷。
就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保时捷带来了自家的无线充电系统“Porsche Wireless Charging”,直接用Cayenne Electric(纯电卡宴)做了全套演示。
和以前那些充电桩比起来,这套系统确实够简洁,地上一块大号充电板,车上集成感应线圈,控制单元、感应设备全都藏在基座里,连线都省了个大半。
官方宣传也挺硬核,240V电压环境下随便用,-40℃到50℃都能扛,还带防水。
实际操作也很“仪式感”:车主得亲自把车慢慢开上充电板,对准摄像头指示线,让前轮中间的感应线圈刚好对齐,之后车子会自动降低悬挂,降到离地10-15厘米,几秒钟就能跑到11kw峰值功率。
安全也考虑到位,异物、活体一旦闯进磁场,系统马上断电停充。体验感拉满。
但科技归科技,价格也是真不含糊。要想体验到保时捷的无线充电,光地上的那块基座,官方标价就要5000欧元;车上的感应模块又要2000欧元。
合下来,5.8万元人民币,还不含安装费。要不是卡宴标配空气悬挂,这玩意还得再加一笔选配费用。
极氪官方充电桩3000块都嫌贵,很多人直接买公牛、绿米这些千元级别的“平替”。但问题来了,保时捷敢卖这么贵,是真的收割中产,还是另有玄机?
数据显示,75%的保时捷新能源车主选择在家充电。对这些有独立车库的高端用户来说,省去插拔电缆的麻烦,体验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再加上豪华品牌消费者本来就追求“科技感、仪式感”,无线充电这东西,刚好戳中了他们的“心头好”。
汽车无线充电原理跟手机无线充电如出一辙:地上基座通电产生磁场,车上感应线圈接收后变成电能,后端再给电池充电。优点显而易见,车停就能充,告别插拔,车位干净,插口磨损还少。
但缺点也明显。首先停车得精准,否则充电效率低。其次能量损耗高,保时捷说损耗控制在10%,可特斯拉有线充电的损耗才7%。兼容性也差,异物入场风险大。
别的厂商其实早就试过。宝马、日产、现代、智己……都做过无线充电家充,但不是价格太高没人买,要么充电慢体验差,最后都没成主流。
就算是特斯拉,掌握了好几项无线充电专利,到现在也没敢正式推量产。说到底,无线充电现在更像是“豪车的体验加分项”,没成“刚需”。
但保时捷这波操作,不只是卖技术,更是卖“品牌调性”。什么叫品牌调性?就是让你觉得,只有保时捷、只有在自家车库,这套无线充电才叫“配套齐全”。
它不是追求极致性价比,而是在“场景适配”上下足了功夫。你家有独立车库?你对充电有洁癖?你追求极致科技感?那你就是保时捷无线充电桩的“精准客户”。
高价反而成了“身份认同”。哪怕选配率低一点,也能把“高端科技”的品牌印象稳稳立住。
其实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动态充电”,也就是在公路上埋充电线圈,公交、卡车可以边跑边充,理论上大家都是“坐在百万豪车里开回家”。瑞典的Electreon公司就铺了两段充电公路,服务机场巴士。
但现实很骨感,每公里造价上千万欧元,还得大规模重铺公路。瑞典政府去年都撑不住了,直接砍掉项目,转去做静态充电站。
所以最终,无线充电能不能普及,归根结底还是看场景是否合适、成本是否能降下来。
到那天,或许还真得感谢今天那些愿意多花几万买“科技体验”的保时捷车主们,他们帮全行业把“设备成本”摊平了。
无线充电,保时捷确实玩到了“科技+豪华”新高度。到底是智商税、噱头,还是未来趋势?能不能大卖,还是得看有多少车主愿意为“方便+体验”买单。
来源:冷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