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就在大家以为,这场因“预制菜风波”引发的舆论风暴即将平息时,西贝合伙人樊大卫一记“灵魂暴击”,直接把刚熄的火堆踹成了燎原之势。
9月15日,西贝宣布全国门店整改,看似是要低头认错、重塑形象。
可就在大家以为,这场因“预制菜风波”引发的舆论风暴即将平息时,西贝合伙人樊大卫一记“灵魂暴击”,直接把刚熄的火堆踹成了燎原之势。
他说什么?他说罗永浩的行为,“跟海底捞撒尿男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利用自己的某种器官,制造令人恶心的事件”。
此言一出,全网哗然——不是因为多深刻,而是因为太离谱。我们原以为是餐饮业的品质危机,结果演变成了一场资本傲慢与公众情绪的正面硬刚。
更讽刺的是,当事人一边说着“整改”,一边却在社交媒体上开炮,仿佛道歉只是公关流程,骂人倒是真情流露。
先不说罗永浩,有没有“出口成脏”,也不论他是不是“煽动民情”,咱们只问一句最朴素的问题:顾客吃了一顿饭,觉得难吃、贵、全是预制菜,能不能说?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以后所有餐厅都可以高挂免死金牌:欢迎消费,谢绝真实反馈。
樊大卫口中的“真诚服务员”,问“吃得怎么样”,罗永浩回“挺好的”。这场景太真实了,谁没在服务员微笑注视下违心点头过?
这不是虚伪,这是社会性生存的基本技能。难道非要当场掀桌:“你这菜比工地食堂还糊弄人?”才算诚实?
可转头在网上吐槽一下,就成了“阳奉阴违”“背后骂人”?照这逻辑,以后消费者是不是得签个《用餐满意度承诺书》,吃完当场录像表态,才能避免被指控“两面三刀”?
更魔幻的是,拿“撒尿男孩”类比。
一个是在公共空间做出不当行为的违法个案,一个是消费者对高价餐品的真实质疑——硬扯在一起,不是蠢,就是坏。
前者是法律问题,后者是市场问题;一个是道德审判,一个是消费知情权。把两者混为一谈,不是逻辑混乱,就是故意搅浑水。
这事最让人寒心的,不是一句骂,而是西贝管理层集体展现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敌意。创始人贾国龙先说,罗永浩像“黑社会”,合伙人樊大卫再补一刀说,他是“撒尿男孩翻版”。
一个企业,两位高管,面对质疑不谈产品、不讲流程、不提改进,张口闭口就是人身攻击,这哪是做餐饮的,简直是来上《奇葩说》打辩论的。
而他们忘了,真正让罗永浩拥有话语权的,从来不是他曾经的“锤子科技CEO”头衔,也不是“真还传”主角光环,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消费者在他说出“全是预制菜”的那一刻,齐声喊出的那句:“我也是!”
这不是罗永浩一个人的愤怒,是无数人在高端餐饮溢价泡沫下的集体觉醒。花人均300+吃一顿号称“现做西北菜”的饭,结果每道菜都带着中央厨房的封印——这不是欺骗,什么叫欺骗?
我们可以接受预制菜。疫情三年,谁家没吃过几盒料理包?但关键是:你要告诉我这是什么。
就像你去理发店,可以剪98元的头,也可以剪980元的“大师定制款”,但你不该把98元的服务,包装成“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
西贝的问题,从来不是用了预制菜,而是用着工厂流水线的产品,讲着“匠心手作”的故事。
菜单上写着“现场烹制”,后厨却堆满解冻包;宣传语满屏“新鲜食材”,实际操作是“微波三分钟出餐”。这才是让消费者感到被羞辱的核心。
罗永浩不是第一个发现的人,但他敢说出来。于是,西贝选择不反思流程,反而围剿发声者——这哪是整改姿态,分明是“我错了吗?我只是被曝光了”。
最令人不适的一幕,是樊大卫特意提起罗永浩“被限高”。这不是讨论,这是羞辱。你一个上市公司合伙人,揪着别人过去的债务问题做文章,仿佛还清债务不是励志,而是污点。
可笑吗?太可笑了。
罗永浩欠债六亿,直播三年还了九成,这是当代商业史上最硬核的“真还传”。而某些企业家呢?一边享受着资本红利,一边嘲讽别人“消费能力有限”,却忘了自己卖的菜,早把消费者的“能力”榨干了。
这场口水仗打得越久,越照见一个真相:有些企业早已忘了自己为何而立。
餐饮的本质是信任。你卖的不只是饭,是安心、是体验、是那一句“欢迎再来”背后的真诚。
如今西贝选择用攻击代替回应,用嘲讽代替整改,用“撒尿男孩”这种荒唐类比来转移焦点——这不是危机公关,这是自毁长城。
我们不怕预制菜,怕的是装腔作势;我们不恨贵,恨的是货不对板;我们容忍缺点,但无法接受傲慢。
罗永浩或许言辞激烈,但他站在了消费者这一边。而西贝高管们的“统一战线”,却站到了大众情绪的对立面。
最后送一句话给某些企业家:你可以不完美,但请不要丢了良心。毕竟,消费者的嘴可以一时被堵住,但他们的脚,永远记得往哪里走。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