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用药,是当前高危血脂异常管理的主流趋势。”——这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的明确建议。
“联合用药,是当前高危血脂异常管理的主流趋势。”——这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的明确建议。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健康负担不断加重,而高胆固醇血症正是这类疾病最重要的诱因之一。
尤其在中国,随着饮食结构西化、生活节奏加快,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广大中老年群体难以回避的健康话题。
在临床实践中,单一药物难以满足部分患者降脂的治疗目标,这促使医生们日益重视药物联合治疗的策略。
其中,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的联用,引起了学界与临床的广泛关注。这一组合为何被医生频频“点名”?背后又有怎样的科学依据?
血脂,通俗地说就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胆固醇又细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
LDL-C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就像水管里积起的油垢,时间一长,血管逐渐狭窄,最终可能因堵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脂症的总体患病率已超过40%,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未接受有效治疗。
更令人警觉的是,仅靠饮食和运动干预,很多中高危患者的血脂水平仍达不到控制目标。
在降脂治疗中,他汀类药物是基础中的基础。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途径,显著降低LDL-C水平。
瑞舒伐他汀作为其中的“明星药物”,以其强效、长效、副作用相对较少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医生们发现,并非所有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反应良好。
在《NEJM》一项涉及18,000多名患者的研究中(JUPITER研究),即使使用中高强度的瑞舒伐他汀,仍有超过40%的患者LDL-C未达标。
此外,部分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合并疾病较多,对他汀的不良反应承受能力有限,如肌肉酸痛、肝酶升高等问题,也限制了剂量的进一步提升。
与他汀作用于肝脏内源性合成途径不同,依折麦布则是从肠道“源头”截断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
它通过选择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NPC1L1受体,减少食物和胆汁中的胆固醇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机制上的互补性,使得依折麦布成为他汀类药物的“黄金搭档”。
临床研究表明,在中等剂量他汀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以额外降低LDL-C约20%,这对多数目标未达的患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
在IMPROVE-IT研究中,超过18,000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辛伐他汀单药组或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
结果显示,联合组在7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为依折麦布的临床价值提供了坚实证据。
在中国患者群体中,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的联合使用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2020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联合组的LDL-C达标率从单用他汀的48%上升到77%,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
为什么两种药物协同效果如此显著?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瑞舒伐他汀是在“关闭水龙头”,减少肝脏制造胆固醇;而依折麦布则是“堵住下水道”,防止从肠道回收胆固醇。
两者搭配,就像双保险,不仅从源头阻断,还从补给路线切断,使LDL-C水平快速而稳定地下降。
医学界普遍认为,以下几类患者从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的联用中受益更大:
高危心血管患者:如曾经患有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者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本身就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联合降脂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
LDL-C极难控制者:即便使用中高强度他汀仍未达标者,联合用药可作为“加码”手段。
对他汀耐受性差的患者:减量使用他汀,同时加用依折麦布,不仅安全性更高,也能保持疗效。
联合用药虽好,但也需注意个体差异与药物相互作用。医生在开具治疗方案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既往用药史进行综合评估。
依折麦布的耐受性整体良好,但在极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轻度腹泻、肌酶升高等不适症状。因此,建议治疗初期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肌酶水平,以确保安全。
对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者,建议将降脂治疗纳入整体慢病管理体系,同时关注饮食结构、体重控制和运动干预,以形成全面防控网络。
药物控制是降脂的核心,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治理”。建议血脂异常患者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清淡,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绿叶蔬菜。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等。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维持BMI在24以下,腹围控制在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以内。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特别是有家族史者更需警惕。
中医虽不直接提“胆固醇”一词,但“痰湿”“瘀血”是其对血脂异常的解读。
如《黄帝内经》中所言:“百病生于痰湿”,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痰湿内生、气血失调,从而阻滞血脉。
常用于调脂的中药包括丹参、三七、红曲、泽泻、茯苓等。例如红曲中所含的洛伐他汀天然成分,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已被开发为保健食品。
血脂异常虽常见,但并非不可控。
科学合理的药物组合、及时的医学干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全方位的管理路径。
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的联用正是现代医学智慧的体现,它不仅提高了治疗达标率,更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面对血脂异常,主动出击,远胜于被动等待。每一次用药决策,都是对生命质量的投资。愿更多人认清降脂的意义,科学应对,健康长久。
参考文献与权威资料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10期:《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高脂血症的多中心研究》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调脂中药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倒映温柔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