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结束后,中共在山东和苏中两淮地区建立了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从名义上来说,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都由陈毅统一领导。但实际上,由于地缘关系,华中军区的部队有很大的自主性,主要由粟裕统一带领。形成了陈毅奋战于山东,粟裕转战于苏中的局面。而邓子恢把守的两淮地区,
抗战结束后,中共在山东和苏中两淮地区建立了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从名义上来说,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都由陈毅统一领导。但实际上,由于地缘关系,华中军区的部队有很大的自主性,主要由粟裕统一带领。形成了陈毅奋战于山东,粟裕转战于苏中的局面。而邓子恢把守的两淮地区,又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在粟裕那一边,以3万兵力大破李默庵的12万大军,歼敌5.3万人。
粟裕出色的战绩让毛泽东大为惊喜,他亲自拟定电报稿,向全军推广粟裕指挥作战大军经验。整个战争期间,还没有哪一个战区能得到毛泽东如此毫无保留的褒奖。
粟裕在苏中占据了先手,然而陈毅在山东却呈水深火热的状况。陈毅和宋时轮一起发动了泗县战役,结果在桂军的反击中落败。
泗县战役后,薛岳制定了“穿心战术”,也就是假意攻击鲁南,实则袭击两淮,切断山东与苏中的联系。
在薛岳的计谋面前,陈毅的判断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忽视了国军奇袭两淮的可能。最终使张灵甫偷袭两淮得手,让粟裕的苏中陷入严重的孤立之中。由此,粟裕在苏中的七战七捷均化为了无用功。
无论是攻打泗县,还是保卫两淮,粟裕都曾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事实也证明,粟裕的预判确实比陈毅更准确。两淮丢失后,三面受敌的苏中自然不可保。因此粟裕决定提兵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合。
将两大野战军由战略配合推进至战役配合,一直是陈毅的夙愿。华中野战军撤出两淮给了他一统军力、大展宏图的机会。华中方面也希望重回老军长指挥下, 使山东与华中形成战略整体, 获得更广阔的回旋空间。
9月23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军委命令:“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在电报中,毛泽东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毛泽东对华东统帅体制的最初设计,陈主粟副。
9 月 28 日, 陈毅来到华中野战军, 决定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为统一指挥机关, 作为合并指挥系统的第一步。10月1日,陈毅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即集中两大野战军主力于宿迁、沭阳之间, 如敌东进即歼敌于运河之岸, 敌如不进即西渡运河恢复淮北。
此时的陈毅已经进入了他军事生涯的至暗时刻,兵败泗县、丢失两淮,他的声望已经降到了谷底。有人说陈毅不善于指挥、只会下棋。
作为统帅,陈毅极具战略视野,很多方面都与毛泽东不谋而合。军中资历高、威望足、人缘好、政治能力强且足智多谋。但他缺点也不是没有,毛泽东就曾在电报中批评陈毅“战局顾虑太多”,特别是在战役战术和军事细节上,有时失之粗豪,多了些诗情, 少了几分缜密。因此陈毅才会在泗县和两淮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判断失误。相比之下,粟裕则能完美地弥补陈毅的不足。如果说陈毅像文科生,那么粟裕更像是严谨的理科生,他更愿意用地图和数字来说话。在战役之中,粟裕判断能力极强,很少有失手的时候。粟裕判断能力之强,甚至连毛泽东都要为他“让步”。
因此陈毅在10月1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就极力推崇粟裕的作用:“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毛泽东非常欣赏陈毅的谦让作风,因此他欣然确立了华东野战军的新体制:“在陈的领导下, 大政方针共同决定 你们六人(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作为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仍负有统辖的职责,但军事指挥权却被剥离。其所承担的工作更像是政委,抓大局、起领班、掌舵、压阵的作用。而粟裕作为副司令,却负有军事指挥之责,拥有了战役决策权与指挥权。他既像司令,又像参谋长,是军事指挥的主要负责人员。
10月19日,陈毅与粟裕等人会合。见面后,陈毅紧紧地握着粟裕的手说道:中央下了指示,战役指挥交你负责。
粟裕十分朴实回答道:“还是跟过去一样,尽力当好你的帮手。”
“好,我们一如既往。我出题目,你做文章。”陈毅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
1926年5月,戴之奇怀着一腔报国之心,投笔从戎,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同年12月毕业,(享受的政治待遇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同等)。
毕业后,戴子奇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参加过松口、镇江、龙潭、徐州等战役。1928年4月,又随军参加了第二期北伐。同年冬,入国民政府陆军大学第九期学习。1932年5月,任陆军第14师步兵第83团团长。1933年8月,调任陆军第94师593团团长,率部参加对中共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南丰战役中负伤。1935年10月,升任陆军第107师少将副师长兼第1旅旅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戴之奇调任陆军第103师副师长,曾率部参加淞沪会作战。1938年7月,先后担任临时中央干事会训练处副处长,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训练团三民主义青年团工作人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政治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陆军第27军少将参谋长等职。1940年,调任湘鄂边区挺进总队参谋长。1942年,升任陆军第94军第121师师长。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同年11月,又参加常德会战。1944年夏,升任陆军第18军副军长。1945年初,“青年远征军”成立,戴之奇调任201师师长,驻防四川壁山。
抗战胜利后,青年军第201师、202师、204师整编为青年军第六军,戴之奇任副军长。1946年国军整编后,戴之奇升任整编第69师师长。
戴之奇是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在江西青年干部训练班培养的心腹,是蒋介石的坚定崇拜者和追随着。1946年7月31日,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今天上午接到蒋主席电报,兹调之奇为整69师师长,希即日飞京转徐州到差为要。这是我历年来辛苦生活而踏上戎马生活。这次战争,是建国战争,共产党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要以江西剿匪的精神生活来领导全师官兵……。”
10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亲自接见了陈诚、吴奇伟、李默庵、胡琏、戴之奇等国军将领,共同磋商部署宿北会战。“诸位!最近陈毅、粟裕在山东、淮北、苏中地区节节败退,这正是我军痛歼山东、苏北共军的大好时机。所以,我军应抓住有利战机,集中精锐,同心协力,鼎力进剿,攻占宿迁、沭阳,彻底肃清苏北共军,以利于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全国战局。”
“校长英明!此次之奇来宁,就是要亲自聆听校长的训令,并让校长放心,学生一定在国民大会召开前,在宿北给陈毅部以迎头痛击,为党国大业尽学生微薄之力。”蒋介石话音一落,戴子奇马上挺身起立,大声表白道。
“好的!好的!戴将军不愧为我党国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更是体现了我一直倡导的黄埔精神。”蒋介石对戴子奇连声称赞不已。
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南京、北京)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要冲。
11月15日,国军徐州“绥署”主任薛岳,接到蒋介石半个月结束苏北战事的命令,甚为重视,做了如下战役具体部署:“整编第11师胡琏和整编第69师戴之奇一路,沿宿迁至沭阳、宿迁至新安镇公路迅速北上,以快速占领两地。陈毅主力驻防临沂郯城,整编第26师马励武一路,迅速向郯城以南运动,以阻止陈毅南下支援苏北。粟裕主力在涟水、盐城一带。整编第74师张灵甫一路,从淮阴东进,拿下涟水、阜宁,然后北上连云港。苏中李默庵一路,要从东台、兴化两个方向合击盐城。
胡琏整编第11师协同戴之奇的整编第69师这一路共有6个半旅,其中整编11师下辖三个旅,整编69师(欠第99旅及第92旅一个团),配属整编第57师的预备第3旅、整编第26师第41旅,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今新沂市)攻击前进,以求诸路协同,达成战役目的。
会上,薛岳特别对戴之奇、胡琏嘱咐道:“戴胡两位师长一定要精诚团结,密切协作,决战决胜。”
最后薛岳又询问众将领道:“各位对此次作战还有什么高见,请提出来大家商榷。”
“职没有什么高见,只是有一点担忧,提出来,请司令官斟酌。司令官刚才提到陈毅神出鬼没,我忽然想,要是陈毅先我而动,主力南下苏北和粟裕配合行动,他们两个可是有十几万人马,那我们……”胡琏有点担忧地表示道。
没等胡琏把话说完,戴之奇就抢白道:“多疑岂能决断。再说,那陈毅是傻瓜,他敢不顾老窝?”
薛岳随即解释道:“目前我掌握的情报,尚无陈毅南下苏北的动态。我整编第26师阻击他南下,估计他不敢妄动。假如他有企图,我必歼之。”
胡琏嘴上没吱声,心里却犯嘀咕道:“我们的情报经常出错,你只要一动,人家早就知道了,我们这次的行动计划,共军能不知晓吗?”
会后,各部立即按预定目标开始行动。最快的是戴之奇和胡琏一路,他们从宿迁出发,戴之奇北上朝新安镇开进,胡琏则东进向沭阳进发。胡琏比较谨慎,率部并未一味前行,一边走一边时刻观察四周的风吹草动。而戴之奇却似乎无所顾忌,命令部队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进入 12 月, 敌情越来越严重。薛岳根据山野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分置南北两翼的态势, 判断其中间地带必定空虚 , 集结 25 个 整 编 师(军),拟定了四路进攻计划,定于 12月中旬发起进攻。一路由两淮东犯涟水,威胁华中野战军的后方,一路由鲁南进占峄县、枣庄,威胁山东野战军的后方。
陈毅和新任参谋长陈士榘一商量,拟定了五份作战预案,并报送军委审批。然而陈毅左等右等,毛泽东却一篇电报也不回复。陈毅左思右想,终于恍然大悟:“中央之所以冷处理,就是为了落实“战役交由粟裕负责”啊!”
心领神会的陈毅,立即努力营造让粟裕放手指挥的环境。粟裕看完陈毅的五个作战预案,认同了陈毅“在沭阳打一仗,歼灭国民党军一路”的方案。于是他建议山野主力迅速南下,以便能在两天内赶到淮北一带的宿迁、沭阳地区参战。
陈毅和粟裕定计之后,毛泽东的回电果然如期而至,他回复陈毅并电告粟裕:“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除此之外,他还特意嘱咐:“届时请粟提计划电告·。”
军情如火、军令如山,接到电报后的粟裕立即放下手中事务,日夜兼程北上,身边只带了一个参谋周志英,可谓是单骑救驾。从此时起,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才真正合二为一,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华东野战军。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确实非常严峻,山东野战军已经有5个月没打胜仗了,战士们的情绪都不高。
粟裕晚年回忆:“由于我军这一段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埋怨和怀疑情绪,虽然做了许多工作,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靠打胜仗。”
毛泽东的嘱托,陈毅的渴望,还有山东野战军战士们的期待,粟裕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来源:方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