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22年,我已引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6000余艘次,引航里程足以绕行地球赤道整整17圈。”近日,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蔡文鹏用一组沉甸甸的数字,道出了不平凡的航程。
“工作22年,我已引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6000余艘次,引航里程足以绕行地球赤道整整17圈。”近日,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蔡文鹏用一组沉甸甸的数字,道出了不平凡的航程。
引航员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当外籍巨轮驶入中国港口,第一位登船提供船舶安全指引的,就是身着中国引航制服、佩戴国徽的引航员。蔡文鹏,这位稳如“定海神针”的高级引航员,在累计超过68万公里的航程中,与风浪、暗礁、激流搏斗,成为长江航运当之无愧的“压舱石”。
长江是世界最繁忙的内河黄金水道,在这里引航是勇气、智慧与极致技艺的融合。长江福姜沙南水道,最窄处仅200米,连续急转向110度,是航运界闻之色变的“老虎口”。操纵数十万吨重的巨轮在此连续极限转向,无异于在悬崖边缘跳一曲精确到毫厘的生死探戈。蔡文鹏工作的“主战场”就在这里,他年均引航船舶300多艘次,每一次航行,都是与激流暗礁的无声较量,都是“虎口”拔牙,在毫厘之间定乾坤。
行船走马三分险,惊涛骇浪寻常事。2024年汛期,一个寻常的雨夜,危险悄然降临“老虎口”。蔡文鹏带队引领190米长的重载外轮“米纳斯”号驶入福南水道核心航段。江风裹挟着水汽拍打着驾驶台玻璃,一切似乎按部就班。突然,舵机卡死,这艘万吨巨兽仿佛被抽去了筋骨,船头如同脱缰的野马,猛地向右甩去!前方不远处,黑压压一片锚泊船队的轮廓清晰可见,碰撞的阴影瞬间笼罩!驾驶台一片寂静,船员们面面相觑,菲律宾籍船长脸色瞬间煞白如纸,僵在原地,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一个音节。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沉稳得近乎冷酷、却又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声音穿透慌乱:“Stop engine(停车)!Switch to emergency steering(切换应急舵)!”蔡文鹏下达第一道指令,但应急舵启动失败,紧接着第二道指令:“Full astern(全速倒车)!Drop both anchors(双锚制动)!streering room standby(舵机间准备)!”指令如疾风骤雨,却又条理分明、字字千钧。船员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拼尽全力执行:抛锚的闷响、舵机间手操舵启动的嗡鸣、急促的汽笛声号……一系列精准操作在电光火石间完成,空气凝固得只剩下心跳和机器的嘶吼。
蔡文鹏眼如鹰隼,死死锁定失控船体的姿态和前方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的锚泊船阴影。巨大的惯性让船体继续疯狂前冲、旋转,船艏犁开江面,激起巨大的浪墙。十秒、二十秒……时间在令人窒息的紧张中黏稠地流淌。船员们在他的指挥下,汗水浸透了工作服,肌肉因极限用力而颤抖。终于,在距离最近一艘锚泊船仅剩300米——一个对于万吨巨轮而言几乎可以忽略的“咫尺”距离时,这头发狂的钢铁巨兽被强行“按”在了江心!船体在惯性中剧烈颤抖了几下,最终缓缓停稳。
冷汗早已浸透了蔡文鹏的制服,带来一阵冰凉。惊魂未定的船长踉跄着冲过来,双手紧紧攥住他的手,声音微微颤抖:“Nice! Good job! Incredible(不可思议)! ”
这样艰难险阻的引航任务,蔡文鹏职业生涯中已历经十余次。每一次化险为夷的传奇背后,是数以千次枯燥航行的技术打磨,是对每一处暗流、浅滩、转向点了然于胸的烂熟自信,更是将“安全”熔铸进血脉的毕生坚守。
一寸水深一寸金,水深意味着港口竞争力。10米、10.5米、11米、11.8米、12米……20多年来,蔡文鹏精研技术,一次次挑战极限,刷新进港船舶吃水深度,助推港口竞争力不断跃升。
蔡文鹏正在与周围船舶联系。
由于航道条件局限,如何引领船长近300米、吃水达12米的好望角型巨轮安全进出,曾是困扰张家港港口发展的重大难题。蔡文鹏带着团队死磕技术,对船舶经过水道内每一座浮筒时的精确船位、最佳航速、安全转向速率进行了毫厘必究的计算和模拟,硬是在2023年攻克了这一重大难题:把船长292米、吃水12米的“西太平洋”轮安全引进狭窄的福南水道,创下通航纪录。
“那次引航像走钢丝,”老码头工人回忆说,“巨轮几乎看不到船头与码头之间的距离。”蔡文鹏团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次极限操作的成功,不仅挑战了航道通航能力的理论边界,更打破了制约港口竞争力提升的桎梏,为后续大型船舶常态化进出福南水道树立了标杆、蹚出了新路。此后,蔡文鹏带领团队一鼓作气,成功引领同类超大型船舶安全进出福南水道70艘次,累计载运货物370余万吨,为相关码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800万元。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张家港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重型装备制造与发运基地,承担着“一带一路”关键设备出口重任。而大型、重型设备超长、超宽、超重、超高,普通靠泊方式根本行不通。蔡文鹏等长江引航员,积极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为物流链、供应链的安全高效畅通实施“一企一策”“一船一策”等定制式引航服务。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T型”特殊靠泊法,采取船尾垂直靠泊码头方式屡破纪录,为大型模块设备、龙门吊、风电设备等“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贡献了引航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交通引航行业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张家港重装产业园能成为华东标杆,跻身全球供应链,靠的是‘蔡文鹏’们的托举。”张家港港新重装码头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敏介绍说,公司年发运超千件重型装备,引航的常规操作在这里变成特技表演:“T型”靠泊、夹档作业、倒航调头……没有引航员,重装出口寸步难行!
20多年引航路,蔡文鹏带领团队用技术打破一个又一个瓶颈,引领张家港港实现了从“小船码头”向“巨轮母港”的华丽蜕变,吸引并助推一个个产业链发展壮大。
“我是党员,我必须先上!”这不仅是蔡文鹏的誓言,更是他在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带头冲锋的行动准则。
2020年新冠疫情骤然来袭,长江引航成为“外防输入”的关键防线。蔡文鹏闻令而动,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引航“抗疫专班”,成为“最美逆行者”队伍中坚定的一员。执行任务时,他要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常常连续数小时不进食、不如厕,在生理极限下保持高度专注,确保每一次引航任务安全完成。在“泰富”轮检出两名阳性船员,又急需引航出港时,蔡文鹏毅然站了出来:“这条船是我引进来的,我最熟悉,我不上谁上?”
整个疫情期间,蔡文鹏累计安全引领专班船舶683艘次,保障了90余万吨铁矿石、40余万吨煤炭等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进出长江大动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贡献了硬核力量。长江引航中心“抗疫专班”荣膺“2020年度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蔡文鹏作为代表赴京领奖,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的亲切接见。
在关键时刻的一次选择,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高度。2024年5月,双狮(张家港)物流有限公司物流部部长陈冬敏急得火烧眉毛:厂里硫酸原料只够撑3天,三艘原料船堵在港外进不来。这家企业硫酸出口曾占全国近三成,70%产品输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果原料无法按时到港,生产线将停止,那将意味着数千万元的损失。”陈冬敏告诉记者。为保障供应链稳定,蔡文鹏在已经连续工作20多天的情况下,又带队连夜作战,24小时内引航三艘货轮到港,最终帮助企业度过了生死难关。
在守护国门安全、保障经济命脉的每一次“逆行”中,蔡文鹏都以共产党员的赤诚和引航尖兵的硬核本领,诠释了何为忠诚履职、无畏担当。他以引航员特有的方式,在奔腾的长江上书写着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壮丽篇章。
引航作为保障航运物流链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对外国籍船舶实施强制引航,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港口和水域安全的重要职责使命,引航员也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蔡文鹏正在给年轻引航员传授引航技术。
“培养一个成熟的机长要7年,而培养一个成熟的引航员要13年,比机长更难!”蔡文鹏告诉记者,“全国引航员约2500人,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稀少。”他将千钧责任化作倾囊相授的动力,决心将一身在惊涛骇浪中打磨出的经验传承下去。
引航的本领,在于对复杂水情的洞悉,在于惊涛未起时预见暗礁,在电光石火间作出决断。一次航行中,徒弟张人杰欲提速超越前船,蔡文鹏目光如电,一声断喝如警铃贯耳:“慢点!”话音未落,前方巨兽般的货轮猝然转向,激起浑浊浪涌几乎拍上船舷。还有一回,张人杰在暗流密布的危险水域意图超船,耳边却传来蔡文鹏的声音:“前方危险,超不得!”惊险过后,他指着窗外缓缓道:“行船如驾车,眼观八方。瞧见路边孩子,就得早早松油门——船这庞然大物,真等撞上了再刹,神仙也救不了!”这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江涛深处无字的教科书。
“不管凌晨几点,电话或微信里问操作难题,师傅都会发来长串语音,掰开揉碎讲透,告诉你该怎么办。”徒弟葛东进感慨。蔡文鹏的指导,如影随形,是徒弟们破浪前行的无形灯塔。他还要求徒弟们每年总结经验教训并写成专业论文,自己则认真批阅。“每篇都被红笔细细爬满,标注密如蛛网,我们再据此反复打磨。”这份心血浇灌下,张人杰等徒弟的论文在上级单位的考评中多次获奖,纸上流淌的墨迹,是引航智慧在代际间无声地传递。
生活中,蔡文鹏是徒弟们的“大家长”。引航员漂泊不定,他操心徒弟们的终身大事,“我们几个徒弟的爱人,可全是师傅和师娘牵的红线!”张人杰笑言。这份温情,让漂泊的航程有了港湾,让冰冷的驾驶台外,延伸着家的温暖。
“在咱们这行,一提是蔡文鹏的徒弟,对方眼神立刻不同——‘这人,错不了’”葛东进自豪地说,蔡师傅是块金字招牌,也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座灯塔。
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浪尖上闪烁的,正是蔡文鹏播下的点点星光。
“我最害怕的,就是半夜的电话铃声。”蔡文鹏的妻子蒋丽花说,因为那铃声意味着丈夫又要紧急出发,奔向长江。无数次家庭的温馨时刻,被这铃声骤然打断,留下餐桌旁未散的饭菜香和未说完的家常话。
蔡文鹏正在攀爬引航梯。
有一次寒冬的傍晚,蒋丽花特意去菜场买了丈夫最爱吃的菜,精心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蔡文鹏刚踏进家门,包还没放下,刺耳的手机铃声响起了。放下电话,他满脸歉意:“刚接到任务,得马上赶去上海,明天一早要从宝山引一艘重要货轮回来。” 饭桌上,他匆匆扒了几口饭,心思却早已飞到了那艘即将引领的船上,反复查看着航路资料、气象预报、潮汐表……蒋丽花看着丈夫疲惫而专注的侧脸,责备的话堵在喉咙里,最终化作了无声的心疼。
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孩子半岁时的一个深夜。那天晚上,蔡文鹏去执行任务了,孩子突发高烧,小脸通红,哭闹不止。家里备用的退烧药偏偏用完了。时值深夜,外面药店早已关门,她一遍遍拨打丈夫的电话,回应她的只有冰冷的“暂时无人接听”,因为此时蔡文鹏正在江上执行引航任务,夜航视野受限让他无法分心,作为妻子,这种时刻也只有自己默默承担、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我知道,他肩上扛着的不只是一条船,是整条航道的安全,是很多家庭的生计,是国家物资运输的大动脉。”蒋丽花早已理解并坚定支持丈夫。当女儿在英语课本上学到“pilot”(引航员)这个词,兴奋地跳起来喊“我爸爸就是pilot”时,蒋丽花的心中充满了骄傲。
当夕阳熔金洒满江面,蔡文鹏立于船首的身影宛如“定海神针”,脚下奔涌的不只是万里长江水,更是永不停息的时代浪潮。他以匠心为舵,以担当为锚,为巨轮引航定向!
(图片均由长江引航中心提供)
作者:全媒记者 甘琛 通讯员 马婷
审核:甘琛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