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感染HIV后如何调整心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02:03 1

摘要:作为一名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2年的医生,工作中会和感染者接触,甚至不乏成为朋友者。确诊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和难过的消息,所以先抱抱你,给你点安慰和力量。

作为一名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2年的医生,工作中会和感染者接触,甚至不乏成为朋友者。确诊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和难过的消息,所以先抱抱你,给你点安慰和力量。

任何人接到这样的消息,都可能会恐惧、无助甚至绝望,但请相信,一切都会慢慢过去。感染是无可更改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更改面对事实的态度和勇气。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初闻诊断时的崩溃,也见证了无数人在科学治疗与心理调适后,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与价值。

感染HIV是不幸的,但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人生轨迹的一次转折,从疾病认知到心理重建,我们可以一步步走出阴霾,与病毒和平共处。

从疾病角度而言,现代医学早已为HIV感染者筑起了坚固的“防护墙”。如今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尾酒疗法”,能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作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让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意味着,只要坚持规范服药,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能逐渐恢复,并发症风险大幅降低,预期寿命已与健康人相差无几。

我曾遇到过一位30岁的患者,确诊时CD4+T细胞计数仅为120个/微升(正常范围为500-1600个/微升),伴随严重的肺部感染,一度以为自己“没救了”。但在规律服药6个月后,他的病毒载量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CD4+T细胞回升至400个/微升以上,如今,他已重返工作岗位,甚至能参与每周3次的羽毛球运动。

需要明确的是,HIV的传播途径早已明确,日常的工作接触、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体液交换的行为,绝不会造成病毒传播。这一科学事实,是打破“艾滋病等于社交隔离”误区的关键。

从心理层面来看,确诊HIV后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无需过度苛责自己。最初的震惊、愤怒、抑郁,本质上是内心对“失控感”的抗拒——我们习惯了掌控健康,却突然要面对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此时,不必强迫自己“立刻坚强”,不妨给自己一段“情绪缓冲期”:可以通过写日记、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

同时积极调整认知偏差,比如将“我完了”转变为“我只是需要更用心地管理健康”,将“我会被所有人抛弃”转变为“有人会陪我共渡难关”。

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自我接纳”是核心一步。很多患者会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认为“我不配拥有幸福”,这种想法往往比病毒本身更伤人。

我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确诊后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总是想着自己“给子女丢脸”,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直到参加了一次感染者互助小组,听到其他患者分享“带着病毒也能照顾孙辈”、“退休后还能去旅行”的经历,他才逐渐明白:HIV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如今,他不仅规律服药,还主动担任小组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别人。

作为医生,我们始终坚信:治疗HIV,既要用药物控制病毒,也要用温暖治愈心灵。每一位感染者都值得被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然,感染者朋友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一定要承担好预防他人感染的责任。

确诊HIV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提醒我们“更用心地生活”——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保持健康的作息与心态,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依然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最后,想对所有HIV感染者说:别怕,我们一直都在。从疾病认知到心理调适,从规范治疗到社会支持,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停止努力,生命依然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同时也提醒大家:目前艾滋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所以通过使用防护措施预防感染是远离艾滋病侵扰的根本之道。切记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不慎无套赶紧服用阻断药。

来源:中大景福精准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