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洛阳市孟津区,黄河水静静流淌,滋养着沿岸的田野与村落。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与资源优势,孟津区这几年真是大变样:两牛、果蔬、鲜切花等现代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产业发展带动乡村蝶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在这片土地上生动显现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张露露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唐朝诗人王维的孟津河就是黄河孟津段。
金秋时节的洛阳市孟津区,黄河水静静流淌,滋养着沿岸的田野与村落。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与资源优势,孟津区这几年真是大变样:两牛、果蔬、鲜切花等现代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产业发展带动乡村蝶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在这片土地上生动显现。
两牛产业:从零散养殖到集群发展,激活乡村增收引擎
在平乐镇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的牧场里,一派繁忙景象。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家级休闲观光牧场,这里不仅有2000余头奶牛悠然进食,8条乳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还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乳业文化,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其“生生牌”纯牛奶还入选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孟津乳业的金字招牌。
而在会盟镇小集村的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里,5000余头肉牛在标准化牛舍中生长。这里曾是闲置荒沟,如今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不仅盘活土地资源,还带动附近村民就业,更辐射周边种植青贮玉米万余亩,让“一季小麦+一季青贮专用玉米”的种植模式为农户带来稳定地租收入。
截至目前,孟津区两牛饲养量达7.8万头,其中肉牛存栏4.5万头、奶牛存栏1.6万头,牛出栏1.7万头,年产值40 亿元。从横水镇上院村的和谷农业肉牛场,到朝阳镇闫凹村的奶牛养殖核心区,“龙头引领、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产业格局已形成,两牛产业成为沿黄乡村增收的重要支柱,实实在在富了农民的腰包。
果蔬产业: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多元品类齐兴旺
常袋镇东地村的18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里,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果农和游客们正在忙着挑选、采摘。作为洛阳市乡村产业示范村的特色产业,这里的软籽石榴凭借“果大籽软、酸甜多汁”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为了让石榴产业提质增效,村里成立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从外地引进优质种苗,还邀请农技专家定期上门指导,教授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年石榴成熟季,基地还推出“石榴采摘游”,吸引洛阳及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了“种植+旅游”的双向增收。
送庄镇梁凹村的慧林源种植合作社作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模式,主打草莓与袖珍西瓜轮作。其培育的草莓通过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借助抖音直播和电商平台,远销省内外,带动200多户村民就业。
如今,孟津区果蔬种植面积达20.25万亩,年产商品果蔬49.05万吨,年产值15.3亿元,软籽石榴、孟津梨、阳光玫瑰、袖珍西瓜等12个品类入选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说它是洛阳的“菜篮子”“果盘子”一点也不过分。
鲜切花产业:从季节受限到错季旺产,花海铺就致富路
在朝阳镇石沟村的千卉谷鲜切花基地,每年9月底至10月初,一场关乎“冬日牡丹绽放”的关键培育环节将如期开启——工作人员需将精心培育的牡丹植株整齐移入冷库,让其进入低温休眠期。作为孟津鲜切花产业的标志性特色项目,反季盆栽牡丹能精准避开自然花期,在春节前后集中绽放上市,既填补了冬季高端盆花市场空白,也为孟津鲜切花产业打造了独特竞争优势。
“反季牡丹培育对技术要求极为严苛,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千卉谷鲜切花基地电商负责人李水寒介绍,“去年我们基地培育了1000多盆反季牡丹,上市后供不应求,单盆售价最高达268元,利润更是应季牡丹的两倍多。基于去年的良好市场反响,今年我们反季盆栽牡丹的培育规模,起码要比去年翻一番。”
目前,孟津区牡丹鲜切花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种植面积达7746.3亩,年销售额突破6300万元,带动400余户农户年总增收100余万元。季节性种植+错季旺产,一朵花,一条致富路,四季不停歇。
从古老的黄河渡口到如今的产业热土,从两牛产业的集群发展,到果蔬产业的三产融合,再到鲜切花错季旺销,孟津区以特色产业为纽带,串联起一个个村落的变化与发展,母亲河,真的成了滋润生活的幸福河。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