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医快报融媒体中心(通讯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清廉医院建设,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组织开展“清风传家 医心为民”家风传承主题系列活动,在官微开辟专栏,聚焦医者家庭的温情故事,精选各党支部党员、职工讲述的家风故事,展现医务人员以德立家
湘医快报融媒体中心(通讯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清廉医院建设,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组织开展“清风传家 医心为民”家风传承主题系列活动,在官微开辟专栏,聚焦医者家庭的温情故事,精选各党支部党员、职工讲述的家风故事,展现医务人员以德立家、以廉守业的动人篇章,以家风建设助力医德提升,用温情故事诠释"大医精诚"的为民初心。
仁心承家风 党徽映初心
(急诊科党支部 康焱红 周艳)
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梁丹丹的白大褂左襟始终别着一枚鲜红党徽。从医20年,这名“优秀共产党员”常说:“我的第一个‘患者’是父亲,他教我读懂了‘党员’二字的分量。”作为老党员梁德汤的女儿,她将红色家风融入血脉,在急救一线书写新时代的党员答卷。
父亲的军毯:勤俭与信仰的启蒙
梁丹丹的童年记忆里,总萦绕着父亲补了又补的军用脸盆和祖传150年的老皮箱,而每晚盖在身上的60年军毯,更是刻着家风的印记。“节约的是物质,富足的是精神”,父亲的话深烙心底。1996年,时任镇纪检干部的梁德汤严拒他人送礼,追出两里地退还礼品:“家风不能破,规矩不能倒!”16岁的梁丹丹望着父亲的背影,第一次触摸到党员的原则。
白衣执甲:抗疫前线的家风考场
2020年除夕,刚回澧县老家的梁丹丹接到抗疫召集令,父亲轻拍她肩头:“你是党员,该去哪不用犹豫”。在抢救室连续奋战58天,护目镜起雾时,她想起父亲深夜伏案的背影;防护服闷热时,祖辈传承的老皮箱仿佛在耳畔叮咛。她带领团队救治43名危重患者,被称作“生命方舟的红色舵手”。
医者仁心:诊室里的家风课堂
“父亲说,党员要听得见群众的心跳”。她坚持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手机24小时开机。为大半夜突发阑尾炎的大学生垫付住院押金,患者康复后含泪致谢,她却说:“出院了就是最好。”而这份仁爱也滋养着下一代,儿子曾抱怨“妈妈总把病人看得比我重”,她带儿子抚摸太爷爷留下的军毯:“当年红军伤员盖着它养伤,现在妈妈的白大褂就是新时代的‘军毯’。”如今14岁的女儿已是“雷锋少年志愿者”,自豪宣称:“我家三代人,代代有党员!”
血脉传承: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每年清明,梁家30余人必至祖坟祭扫。梁丹丹总会绕到后山,为祖父守护半生的烈士墓献花。父亲说:“没有这些前辈,哪有我们的党徽?”这份传承化作行动:高铁上听闻广播求助,她率先冲去救治患儿;77岁的梁德汤最珍视的“传家宝”,是女儿的党徽与孙辈的“红领巾奖章”。
从常德古镇到抗疫战场,从祖传皮箱到防护服,梁家人用行动诠释:红色家风不是墙上的训诫,而是血脉里的基因。正如梁丹丹在入党20周年写下的誓言:“军毯传给女儿,党徽传给初心,我愿做一根银针,把党的温暖缝进每个生命的春天。”
来源:记者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