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罗生门 消费者的知情权 餐饮业的转折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0:46 1

摘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2025年9月。罗永浩在微博的发言。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万涟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击:“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

预制菜的罗生门 消费者的知情权 餐饮业的转折点

罗永浩一句吐槽。西贝全线反击。预制菜站上风口浪尖。这不仅是名人口水战。更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公开审判。

#价格不菲的餐盘里 装了多少“秘密”?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2025年9月。罗永浩在微博的发言。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万涟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击:“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

消费者困惑了。谁在说谎?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我作为消费者。是否有权知道吃进嘴里的菜。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反对的不是预制菜 而是被蒙在鼓里

数据显示。超六成消费者不愿意在餐厅吃预制菜。但并非不能接受。关键差别在于:知情与选择。

早上赶时间。买预制包子当早餐。可以。但周末带家人下馆子。支付现炒菜的价格。却吃到预制菜。不行。消费者抵触的。是以现做菜的价格。为工业化预制产品买单。网友一句话戳中要害:“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花了现做菜的钱。总得知道吃的是什么。”

#定义之争 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西贝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的底气。来自国家定义。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明确: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制作。配送到门店的净菜、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

但大众认知截然不同。消费者认为。非现做就是预制。这种认知差异。成了餐饮企业最好的“挡箭牌”。法律与现实的断裂。让消费者维权艰难。

#透明的勇气 正在成为品牌新竞争力

也有企业选择坦诚。老乡鸡主动公示菜品加工等级:绿色标识(餐厅现做。占70.6%)。黄色(半预制。27.7%)。红色(复热预制。仅1.7%)。甚至开通中央厨房直播。接受“云监工”。罗永浩也点赞其“敢标注清楚”的态度。

透明化不是负担。而是新竞争力。当标准逐步建立。信息披露将成为餐饮业标配。率先公开的品牌将赢得信任红利。而遮遮掩掩的企业。可能在消费者信任的裂痕中逐渐失去市场。

#法律已明示 执行却缺位

其实。国家早已看到问题。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然而。“推广”并非“强制”。导致现实中主动标注的商家寥寥无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商家隐瞒甚至暗示非预制误导消费。可能涉嫌侵犯知情权。严重时构成欺诈。但目前因定义模糊、标准缺失。执法难以落实。

#未来已来:预制菜国标将至 透明才是出路

好消息是。转折点正在到来。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吃的明白 是最基本的尊严

这场争论。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值得每个餐饮人深思:吃的明白。是消费者最基本的尊严。餐饮业的未来。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是否愿意坦诚面对消费者。

预制菜可以是高效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欺骗的幌子。信任比任何一道菜都更难“预制”。唯有以法律为底线、以透明为基石、以信任为目标。餐饮业才能真正走出“遮遮掩掩”的灰色地带。

让每一道菜都端得安心。吃得明白。这不仅是行业规范的必然要求。更是餐饮业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必由之路。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