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茶饮品牌凭借“一杯奶茶的估值”,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之际,“百年制茶世家”八马茶业却在IPO门前屡屡受挫。8月28日,八马茶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是其第4次冲击资本市场。
当新茶饮品牌凭借“一杯奶茶的估值”,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之际,“百年制茶世家”八马茶业却在IPO门前屡屡受挫。8月28日,八马茶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是其第4次冲击资本市场。
八马茶业的资本化进程,不仅关乎这家企业的进退,更是传统茶业在资本化浪潮中“身份焦虑”的鲜活写照。当一片茶叶既要承载文化传承重任,又要满足资本期待诉求时,亟需找到那个微妙而关键的平衡点。
难以剥离的“家族基因”
在铁观音醇厚的香气背后,八马茶业的资本故事泛着浓浓的苦涩。这家宣称源自清乾隆年间的老牌茶企,历经十余年发展,仍未能在资本市场“沏出一壶好茶”。
八马茶业的历史与福建安溪铁观音的传奇故事深度交织:相传王氏祖先王士让发现了铁观音茶树,并将此茶进贡朝廷,得到乾隆皇帝御赐茶名,这段佳话奠定了八马茶业“铁观音世家”的根基。时至今日,作为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将品牌打造成中国高端茶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八马茶业实现铁观音销量连续10年全国第一,岩茶销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红茶销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茶品牌之一。
然而,其资本化之路远不如想象中顺遂。2015年,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主动退市;2019年,其主动撤回创业板IPO申请;2023年,其深市主板上市申请遭终止。今年年初,八马茶业转战港股,却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致使招股书失效。八马茶业坎坷的上市轨迹,已然成为观察中国民营企业治理问题的样本。
家族式治理结构给八马茶业的资本化进程带来了诸多变数。而监管部门多次问询的焦点,始终聚焦在其难以剥离的“家族基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联交易上。
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八马茶业仍未摆脱家族治理的影响。公司控股股东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陈雅静、吴小宁和王小萍作为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55.9%的投票权。其中,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是亲兄弟,陈雅静是王文彬之妻,吴小宁是王文礼之妻,王小萍是王氏兄弟的姐妹。此外,董事会还有王氏兄弟的堂兄弟王文龙、表兄弟吴清标以及王文彬之子王焜恒。这种“举贤不避亲”的模式,发展早期利于凝聚资源、降低信任成本,但当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时,却成为被反复审视的“先天缺陷”。
2023年,证监会向八马茶业发出46问,“关联”一词频繁出现,直指其背后通过联姻编织的闽商财富网络。公开信息显示,王文彬之子娶了安踏创始人之女,长女嫁给七匹狼实控人之子,次女联姻高力控股掌门人。这些声名显赫的家族企业,与八马茶业并非简单的商业伙伴关系,而是深度绑定的姻亲同盟。这既为八马茶业带来强大的资源协同效应,也使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始终难以自证清白。
监管部门为何紧盯家族式治理结构?财经评论员郑宇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指出,A股对IPO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严格,尤其注重企业内控规范,以此保障企业运营合规、风险可控及财务信息真实。同时,还要求企业保持经营独立,防止实控人或关联方不当干预企业决策和经营,尤其防范借复杂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相比之下,港股市场虽然也关注企业治理,但要求和侧重点与A股不同。港股更注重国际治理标准与市场机制调节,对企业类型接纳更多元,不过同样警惕存在重大治理缺陷和利益输送风险的企业。
对于八马茶业此次放弃A股上市、转而绕道冲刺港股,有投行人士坦言,A股市场对家族企业治理缺陷的容忍度正在不断降低,八马转战港股或实属无奈。这或许暗示着其A股上市之路已遭遇实质性阻碍。
郑宇强调,家族企业本身并非问题所在。放眼全球,不少成功企业都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但关键在于,家族企业能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摆脱“家族式扩张”而非“企业化进化”的传统路径依赖。他认为,家族企业若想真正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不能仅靠“祖传故事”吸引目光,更需展现作为现代公司的治理透明度和发展自律性。
IPO长跑折射行业之痛
中国茶,千年飘香,却长期难以在资本市场绽放耀眼光芒。
八马茶业的困境并非孤例。纵观中国传统茶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案例屈指可数。A股市场至今尚无一家传统茶企成功上市,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亦折戟IPO。而澜沧古茶在两次A股上市闯关失败后,转道港股才得以成功上市。可以说,整个行业面临着系统性、结构性的资本化难题。
这种“集体遇冷”现象背后,实质上是传统茶业与现代化资本规则之间存在的深刻鸿沟。一边是遵循讲究技艺、传承和地域风味的传统制茶逻辑,另一边是要求标准化、可复制、高度透明和规范治理的资本市场规则。两者之间的错位,让传统茶企的上市之路异常艰难。
八马茶业披露的招股书,为剖析传统茶行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典型样本。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八马茶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徘徊在0.45%至0.61%的低位区间,而同期销售费用占比却高达31.6%至33.9%。
在人员配置方面,差距更为显著。八马茶业研发团队规模长期低于20人,销售人员数量却近两千人。在2022年时,其销售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高达75%左右。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并非八马茶业独有,而是整个传统茶行业的普遍状况。茶叶行业分析师李启铭指出,长期以来,茶叶行业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特征,品牌集中度极低。这种背景下,茶企常常陷入“拼渠道、拼营销”的恶性竞争循环,难以投入足够资源,构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和技术壁垒。
目前,传统茶业品类繁多、中小茶企数量众多,行业深陷“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而前五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仅为6.2%。即便是位列行业第一的八马茶业,市占率也仅有1.67%,与第二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当前,传统茶企面临的共同尴尬正在愈发凸显: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成了资本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致使传统茶企难以契合资本市场对标准化、规模化增长模式的要求。
针对这种两难处境,李启铭直言:“一味固守传统,就难以实现标准化;若全然拥抱工业化,又唯恐丢失茶文化的本真韵味。资本市场追求的是可量化、可复制、可预期的商业模式,而这恰恰与传统茶业的非标准化特性、农产品属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存在天然冲突。”
“老派茶香”须紧跟时代步伐
资本市场的审美标准向来严苛且挑剔。当新茶饮品牌凭借芝士奶盖、水果茶等创新产品,迅速赢得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传统茶饮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想象空间,都显得较为“呆板”。在此背景下,传统茶企的生存空间正不断被挤压。
新茶饮的围剿之势可谓来势汹汹。从立顿凭借全球标准化策略在市场站稳脚跟,到小罐茶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打开市场,再到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通过标准化产品、数字化运营及社交化营销,成功将喝茶打造成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方式。这些品牌所供给的,不只是茶本身,更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认同以及一种生活态度。
然而,在新茶饮市场高歌猛进之际,传统茶企却深陷旧有格局的泥沼,在散装茶和礼品茶的红海竞争中挣扎求生。而且,传统茶企的客户群体仍以“中年茶客”为主,很难获得年轻人青睐。
面对这场不对称的竞争,传统茶企亟需探寻破局之道。李启铭指出,传统茶企首先要突破“原叶茶”的思维桎梏,积极推进产品重构与价值提升。具体而言,应针对健康、美容、提神等细分需求,开发功能性茶饮料。像普洱茶酵素、茶多酚保健品、茶氨酸睡眠辅助产品等创新品类,不仅能显著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还能开拓全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传统茶企可借鉴日本茶企的成功经验,开发茶糕点、茶冰淇淋、茶香氛等周边衍生产品,构建“茶+”产品生态体系,打破茶叶消费的场景局限。
渠道变革亦是传统茶企突围的关键一环。过度依赖加盟模式虽能在短期内快速扩张,但容易引发品质失控和品牌稀释等问题。
李启铭认为,传统茶企需要加大直营店的投入力度,通过标准化运营、统一形象和优质服务体验,提升品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例如,开设茶文化体验馆、茶艺培训空间、茶主题咖啡馆等,将品茶从单纯的商品消费升级为文化体验,以此吸引年轻消费者。
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茶企而言同样不可或缺。茶企可通过视频直播、社群营销、电商引流等多种方式,构建品牌私域流量池,实现精准营销和用户沉淀。
当然,最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治理结构现代化。郑宇指出,传统茶企多具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这在当下资本市场并不受欢迎。企业需要引入独立董事、职业经理人,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淡化家族印记,提升透明度与规范性,这是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前提。此外,完善财务内控、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追溯等体系必不可少,以满足资本市场对合规性的严格要求。
中国茶企的资本化之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艰难前行。突围并非抛弃传统,而是重新挖掘价值。业内人士认为,茶叶归根到底是消费品,但同时又是文化载体。资本市场不是排斥传统茶业,而是期待能够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
“千年茶香不会消散,但它需要新的容器。资本市场的暂时冷遇,或许是传统茶企跳出旧思维旧模式,重新定义价值的绝佳时机。”郑宇说。
来源:开封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