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姐习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9:00 1

摘要:徐姐做的被子,品质绝佳。不起球、不缩水、不褪色、不变形,盖上好多年还是那么轻软又保暖。每当家里需要做被子,或者家人裤子长了、裤腰大了、衣服裂线需要缝缝补补时,我总是喜欢去徐姐的裁缝店。

(图片源自网络)

徐姐做的被子,品质绝佳。不起球、不缩水、不褪色、不变形,盖上好多年还是那么轻软又保暖。每当家里需要做被子,或者家人裤子长了、裤腰大了、衣服裂线需要缝缝补补时,我总是喜欢去徐姐的裁缝店。

徐姐的裁缝店坐落在纺织商城的一条巷道里,仅有十来平方米。巷道里店铺林立,早餐店、广告店、内衣店、理疗店、美甲坊、盲人按摩店等,林林总总,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乍一看,徐姐的店铺实在毫不起眼,然而,店里来来往往的顾客却很多。

徐姐皮肤白皙,中等身材,头上总是戴着一顶或白或黑的圆顶礼帽,脖子上始终系着一条桑蚕丝巾或者棉麻方巾。她长我二十岁,之所以称之为徐姐,是因为她衣着时尚,说话声音嘹亮,为人豪爽,这种强大的气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年过六旬的人。

结识徐姐后,我了解到她练字已有好些年头。

徐姐还是学生时,遇到了一位姓姚的老师,这位老师写得一手漂亮字。用徐姐的话说,那字简直就像钢板刻的。徐姐见老师字写得好看,便悄悄模仿。有一天,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徐姐写的字跟姚老师一模一样,很是惊奇,于是把徐姐叫到办公室问她,这字是谁写的?徐姐说是自己写的。老师睁大一双怀疑的眼睛说,怎么像是姚老师的笔迹?徐姐看出老师赞许的样子,便愈发喜欢练字。

徐姐为人善良,命运却多舛。她先在针织厂当学徒,后又到一家服装厂当工人,刚上手,服装厂因效益不好倒闭了。好不容易自谋生路,砸锅卖铁开了一家小型服装厂,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突然得了重病,卧床数年后病逝,徐姐没办法只好带着孩子回老家,开了一家裁缝店勉强维持生计。

这些年,徐姐踩踏着缝纫机,在“笃笃笃”的声音中开启了创业之路,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有了稳定工作,她才又把练字的爱好捡起来。

白天,徐姐需要守店,只有忙完生意回到家,才有工夫练字。徐姐的家布置得很简朴,却有一个宽敞的书房。客厅中央支着一张一米八的书案,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颇有书法家的架势。

徐姐喜欢赵孟頫的书法,长期学习,深受大师熏陶,自身也散发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每天忙完生意,她便急匆匆赶回家,煮茶,展纸、研墨、临帖,享受着一个人的自在与清欢。为了练字,她时常上抖音,看直播,从网上买来赵孟頫的《千字文》《梅花诗》《孝经》等字帖,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就像当初跟着姚老师学写字那般认真。

徐姐爱喝小酒,微醺之时便会忘情地练字。某一日半夜,徐姐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接通后只听她激动地说:“快看看我给你发的微信图片,我今晚这幅字写得还不错!”我睡眼惺忪地打开微信,看到是一副对联:“壶中少酒书为乐,室内无花墨生香。”只觉线条飘逸灵动,布局恰到好处,果真不俗,我不由得连连称赞,电话那头传来她孩童般灿烂的笑声。

有一天上班时,我接到徐姐的电话,她说:“练字太费纸了,你能不能给我找点报纸?”单位里不缺报纸,我当即找了一大摞,下班后拎到她的裁缝店。许久没来,发现裁缝店大变样。原来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花色繁多的布料,缝纫机旁边也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缝纫线。现在墙上挂的布料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幅装裱的书法作品,颇为雅致讲究。缝纫机旁边挂着一沓用夹子夹着的毛边纸,一看便知是她近期写的字。那张小桌子上还搁着一张刚写完的,一股子墨香扑鼻而来,让这个小小的裁缝店很有些文化氛围。

我问徐姐:“您都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坚持写字呢?”

徐姐自信地回答:“越到这个岁数,越是要学习。一提笔,闻到墨香,我的精气神儿就来了,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见谈兴正浓,徐姐又说:“做好被子,能让别人睡觉舒服,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写好字,能让自己身心愉悦,找到内心的充实,这样的老年生活,不是很美好吗?”

徐姐一席话,让我对她刮目相看。年过六旬的她,活得愈发有滋有味。

徐姐做了多年生意,年轻时历经波折,境遇不太好。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聪明能干的人,总觉跟文化似乎不沾边。没想到她那双在布料间轻盈穿梭、熟练起针收线的手,有一天竟能拿起毛笔,而且拿得如此稳健潇洒。

新年初,我去她家看望她,只见屋里挂满了她写的字,其中有一幅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字写得很有个性,或如苍松挺拔,或似游丝轻舞,透着一种岁月静好的超脱之气。在这一幅幅作品中,我仿佛看到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