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拯救经济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30 1

摘要:大多数经济评论家都认为,当一个经济体开始处境艰难时,中央银行应通过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支持经济。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有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选自https://mises.org/。

作者:弗兰克·肖斯塔克(Frank Shostak)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0日

大多数经济评论家都认为,当一个经济体开始处境艰难时,中央银行应通过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支持经济。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有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经济活动是以货币的“循环流动”来呈现的。一个人的消费成为另一个人的部分收入,而另一个人的消费又成为第一个人的部分收入。据称,如果一个人减少支出,会使另一个人的境况恶化,而这个人反过来也会减少支出。

按照这一逻辑,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失控,中央银行应介入并增加货币膨胀,进而填补私营部门支出的缺口。个人口袋里的钱多了,就有可能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因此,需求的增加可以加强供给(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人们认为,一旦货币循环流动得以恢复,一切都有可能恢复正常,经济也将重新实现健康增长。

在市场经济,财富创造者并不是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一切。他们的部分生产用来交换他人的生产。这意味着以物换物。在进行交换之前,必须先生产商品。即生产必须先于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增加,促进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即供给“创造”需求)。一个人能够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能够需求(即获取)的商品也就越多。换言之,即使人们用货币换取商品或服务,人们接受货币不是因为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让他们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不增加商品的生产,印钞只是人为地增加对现有商品的需求。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供应(即生产消费者珍视或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货币的作用只是为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提供便利。个人最终是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来支付商品和服务。因此,为了能够购买商品,个人必须生产和交换其他有价值的商品。例如,面包师用自己制作的面包换钱,只是因为他可以用这些钱来购买其他东西(当时或之后)。如果他要买鞋,他不是用钱,而是用他生产的面包来付鞋钱。货币只是让他能够进行这种交换。

在自由市场,消费和生产可能是相互协调的。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可能得到了生产的充分支持。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以财富交换财富(即以商品和服务交换其他商品和服务)。使消费得以实现的是生产和交换。

在生产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任何增加消费的尝试要么不可能实现,要么耗尽先前节省下来的生产,甚至可能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就是中央银行造成货币膨胀后会出现的情况。货币膨胀引发了得不到生产支持的新需求。这种需求一旦产生,就会破坏生产和现有的储蓄,进而削弱资本积累,抑制经济增长。通胀性货币政策导致了空手套白狼的交换。人为地膨胀货币以“刺激需求”,的确会刺激某些经济活动,却无法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

生产和储蓄,而非货币,促成了资本投资,即对生产结构的投资(例如,一般是更好的工具和机械)。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机械,就有可能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这就是经济增长的意义所在。

因此,与普遍的认知相反,用通货膨胀来刺激更多的需求和消费其实是在扼杀经济增长,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这是在破坏先前的生产、储蓄和投资,最后使经济增长倒退。而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实现真正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果人为地向经济体系注入新的货币——人为地刺激需求,同时破坏生产、储蓄和资本投资——就可以轻易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那么贫困早就已经消除了。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需求和如何消费。过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之所以似乎能促进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实际的生产速度超过了人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一旦通胀性货币政策有所放缓或停止——通胀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不引起大规模物价上涨,甚至摧毁货币体系——经济就会陷入衰退。此时,中央银行再试图用通货膨胀将经济拉出衰退的泥潭,情况会变得更糟。

人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溃败,暴露了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贷款,同时增加了银行挤兑的风险。因此,为了自保,银行会减少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进一步扩大货币通胀,也不太可能激励银行贷款。银行可能只同意向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贷款。然而,随着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要找到许多信誉良好的借款人变得难上加难。此外,由于实行低利率政策,在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低息回报进一步削弱了银行扩大信贷的意愿。所有这些都对货币存量造成了下行压力。因此,中央银行可能会发现,尽管试图扩大通货膨胀,但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依然开始下降。

显然,中央银行实行一轮积极的通货膨胀,就可以抵消这种下降。中央银行可以将政府支出货币化,还可以向全国每位公民邮寄支票。然而,这一切只会进一步削弱真正的生产、储蓄和资本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政府和中央银行肯定会“做些什么”来防止经济恶化,然而,中央银行和政府都不具备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中央银行和政府都不是财富的创造者。它们靠的是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手中转移资源来支撑自己。政府和/或中央银行不管采取什么行动,都必然要攫取私营部门经济的资源,这只会进一步扭曲生产结构。政府或中央银行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是以牺牲创造财富为代价。

不过,也有人认为,通胀性货币政策会带来财富和生产增加(即繁荣)的暂时假象,这可以刺激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根据这种想法,需求的增加会引发供给增加(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不过,如果生产不是稳定增加,人为的需求刺激只会破坏经济增长。如果储蓄不增加,就不可能增加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从而也就不可能提振需求。如果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遭到破坏,那么刺激需求是无法弥补损失的。

通胀性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加虽然会带来消费的增加,但生产不会增加,这就会削弱储蓄的积累,进而削弱经济增长。

来源:志雄走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