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的地缘战略地位首次迎来“高光时刻”是在1946年到19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印度刚刚独立,但美国和苏联都预见到,印度有潜力引领“第三世界”的崛起,双方都力图拉拢印度。而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提出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印度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平衡。
印度曾经有两次站上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中央的机会。曾被美国视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但现在,局势变了。
曾经依赖的四大前提,已逐一失效。过去的黄金时光,逐渐成为过往。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印度的地缘战略地位首次迎来“高光时刻”是在1946年到19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印度刚刚独立,但美国和苏联都预见到,印度有潜力引领“第三世界”的崛起,双方都力图拉拢印度。而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提出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印度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平衡。
不过这一策略因印度被美国视为“亲苏”而效果受限,到了1954年,美国与巴基斯坦签署军事同盟,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受到了严重考验,最终走向受挫。
第二次“黄金期”始于21世纪初,2004年到2019年间为巅峰期。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经济改革见效,美国将其视为“制衡中国的民主力量”,对其押下“崛起赌注”。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成功达成多项实质性外交成果,包括签署印美民用核协议、加入“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加入上海合作组织(SCO)等。
那时,印度虽略微倾向西方,但始终未明确 “选边站队”,在大国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有效保持了在各大国间的高议价空间。
转折点来了,2020 年,中印边境发生严重冲突,造成双方士兵伤亡,这次冲突成为两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边境对抗之一。
对印度来说,这不仅加剧了与中国的对立,也影响了与美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印度原本期望美国在边境问题上提供更明确的支持,但现实是,美方在表态上保持克制,没有直接介入中印边界事务。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印度在联合国的多次投票中选择弃权,拒绝谴责俄罗斯。新德里坚持“战略自主”路线,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与武器装备。这一立场使得美国对印度的信任产生动摇。
尽管印美关系没有断裂,但双方的关系不再单纯是战略合作,更多转向了利益交换。印度不再被视为西方阵营的“战略伙伴”,而是一个交易性质的伙伴。
而印度过去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依赖于四个关键前提,如今这些前提均已弱化:
1.地缘环境相对和平,各方愿意做长期投资。
但如今,国际环境急剧恶化,多地危机爆发,中国加速迈向 “强国”,使美、俄等国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
2.外界相信印度会基于理性利益做出选择,合作值得。
然而,从不谴责俄罗斯,到坚守“不选边”立场,印度的“合理性”在西方眼中变得模糊。
3.印度被看作有望崛起的大国,具备与中国抗衡的潜力。
但制造业基础薄弱、军队现代化进展缓慢,这些现实让“印度崛起”的光环打了折扣。
4.中国担心印美结盟可能性较高,从而对印度保持警惕与克制。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使中国对印美结盟的担忧大幅降低,不再克制,转而以“等级制”。
对待中印关系,进而形成“中国施压-印对美议价弱-美国更现实-中国更自信”的循环,中印关系从以往的平衡态势发生本质转变。
印度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外交现实:它既不再是西方争相拉拢的对象,也难以通过“模糊立场”换取多边好处。“而它可能很难再现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黄金期”了。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