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时评丨破“老谣新传”,需智者辨识、治者发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2:23 1

摘要:近日,“峨眉山猴子抓伤游客被击毙”的虚假视频在网上热传。然而,警方核查发现,视频竟是国外长尾猴被毙画面、2011年公园婴儿抓伤事件与AI合成坠崖画面的恶意拼接。事实上,这类换汤不换药的谣言并非首次出现,从“合成大米混市”引发恐慌,到“禁放鞭炮为卖烟花券”误导公

近日,“峨眉山猴子抓伤游客被击毙”的虚假视频在网上热传。然而,警方核查发现,视频竟是国外长尾猴被毙画面、2011年公园婴儿抓伤事件与AI合成坠崖画面的恶意拼接。事实上,这类换汤不换药的谣言并非首次出现,从“合成大米混市”引发恐慌,到“禁放鞭炮为卖烟花券”误导公众政策认知,再到“高考内部名额”诈骗掏空家长积蓄,为何这些陈词滥调总能反复欺骗大众?

谣言“屡禁不止”且花样时常翻新,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大众普遍存在“信息健忘症”。从心理学角度看,非核心信息的记忆会随时间淡化,比如2018年已被辟谣的“塑料大米”,2024年换个“合成大米”的说法,不少人就忘了“塑料熔点超160℃,100℃沸水无法煮熟”的常识,也忽略了“合成米只是加工方式不同的真大米”的事实。其二,新平台用户迭代给了谣言可乘之机。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年轻用户多,一批未接触过旧谣言的新用户入场,让“留学生六大扶持政策”“扫码领劳动补贴”等谣言在新平台卷土重来,正如中央网信办公布的案例所示,同一谣言换个平台就能骗到新人。其三,谣言擅长“蹭热点搭便车”。每逢高考季,“内部指标”“特招入学”等诈骗话术就会穿上“马甲”,粉墨登场。杭州曾有家长花百万买“特招名额”,最终血本无归;而食品安全检查、节假日等节点,也常成为谣言“复活”的温床,不实信息借节点热度,在网上迅速扩散。

谣言止于“智”者。这份“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常识认知与理性方法之上。要从源头上减少被谣言误导,就要主动搭建“常识防火墙”——像“塑料熔点远高于煮饭温度,绝无可能冒充大米”“高校招生严守阳光流程,不存在所谓‘内部名额’”,这些常识是抵御谣言的第一道防线。当遇到可疑信息时,网民不妨使用“权威溯源三步法”:查官网、找标识、对常识,通过理性判断识别谣言、减少谣言在网上传播。

谣言止于“治”者。谣言的治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智者”认知,更要夯实监管部门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明确法规、提高违法成本,筑牢“不敢造、不敢传”的震慑防线;要督促平台主动担负社会责任,采取技术等手段,有效防止谣言滋生蔓延;要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在谣言萌芽阶段就及时发声辟谣,抢占舆论引导先机,避免不实信息发酵扩散。

智者的理性能缩小谣言传播范围,而治者的主动作为,更能击破谣言生存土壤。当公众的理性辨别与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形成合力,就能让谣言失去生存空间,为我们守护住清朗的网络家园。

评论员:马利

审核:杨晓明

编辑:王倩

校对:张雅雯

来源:泰安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