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惊奇之旅: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一书作者,为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时任馆长保罗·朱里叶里尼。书中,他以这家博物馆的30件珍贵文物为经纬,编织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地中海文明画卷,揭示了文明互鉴的本质——“在差异中共生,在碰撞中调和”。而这与中国提出的全球
《惊奇之旅: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 保罗·朱里叶里尼 著 石豆 韩文琪 译/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尔内塞杯A面
芙罗拉女神壁画
蔚蓝的地中海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惊奇之旅: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一书作者,为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时任馆长保罗·朱里叶里尼。书中,他以这家博物馆的30件珍贵文物为经纬,编织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地中海文明画卷,揭示了文明互鉴的本质——“在差异中共生,在碰撞中调和”。而这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理念不谋而合。
地中海从来不是单一文明的属地,而是“规律涨落的潮水”——埃及、腓尼基、希腊、罗马、阿拉伯、土耳其等文明在此交替、碰撞、融合。中世纪时期,腓特烈二世的巴勒莫宫廷堪称典范:调和了拜占庭、阿拉伯与北欧文化,让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学者共聚一堂,他也因此被誉为“旷世奇才”,本书标题“惊奇之旅”正是受此启发而来。这种包容性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同样得到体现:公元9世纪,这里汇集了希腊语、叙利亚语、梵文等50万册典籍,三大宗教的学者合作翻译经典,成为文明互鉴的一束光。正如书中强调的,“每种文化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地中海“文化熔炉”的特性,在本书精心选取的30件馆藏珍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埃及的象形文字石碑,到希腊的亚历山大马赛克;从巴尔米拉女性浮雕,到印度象牙雕像;从撒马尔罕的法尔内塞杯,到身着丝绸的芙罗拉女神壁画,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文明交融的印记。地中海从来不是孤立的文明场域,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丝绸之路,早已连接起了欧亚大陆两端的长安与罗马,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早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这一老普林尼(古罗马著名学者)口中贵如黄金的“透明织物”,就已经从中国到达古罗马,成为当时贵族女性竞相追捧的奢侈品。千年之后,马可·波罗踏上丝绸之路,通过他的游记,欧洲得以重新认识元大都。造纸术、火药等来自中国的伟大发明,正是通过这条通道向世界传播,进而颠覆了西方出版史与征战史。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交换的渠道,更是思想交融的纽带。正如本书所言,理解地中海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而朱里叶里尼馆长将连接“鹰与龙”的丝绸之路放在全书第一篇,具有跨越文明时空的深意。
然而,朱里叶里尼馆长不忘借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之口提醒读者,地中海母亲“苦涩的爱”既造就了辉煌的文明,也孕育了冲突的苦果。历史上,地中海三大宗教对优势地位的争夺,导致战争频发,民不聊生。无论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成为国教后对异教展开的系统性压制,还是中世纪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发动的战争,无不一再印证泰戈尔“宗教退化为暴政”的警示。2700年前的欧罗巴神话,揭示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是地中海的永恒主题。然而,2500年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乞援人》表明,难民问题同样自古以来便是难题。如今,面对不断从地中海登陆欧洲的难民,人们依旧在“客人”与“敌人”、接纳与排斥之间摇摆不定。至于巴尔米拉古迹在战火中毁灭与重建的故事,则是文化遗产脆弱性的又一例证。
尽管当前的地中海面临宗教冲突、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与文化偏见等一系列挑战,但本书最大的启示却在于:文明共生并非乌托邦,而是无数具体选择累积而成的。该书呼吁以地中海“接纳与重塑”的传统为鉴,让文化成为“治愈不信任病毒的解药”。朱里叶里尼馆长指出,博物馆作为“古代世界最大的典当铺”,不应仅作为“文物仓库”,而是应当批判地传播知识,让文物成为理解他者的桥梁。
器物无言,却以跨越千年的存在,诉说着最朴素的真理。翻开《惊奇之旅》,在凝视这30件展品时,何尝不是对人性、文化与身份的叩问。这份来自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文明倡议”,同样发出了对文明未来的深刻期许:“面对文化,如果我们仍能深受震撼;面对广博未知的知识,如果我们依旧热血沸腾;想到‘我们知道的一切均有先例’,如果我们能会心一笑,那我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即不沿着错误的方向重蹈覆辙。”
于读者而言,踏上旅程,或许是这场“惊奇之旅”的最大意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