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持续膨胀的现象,显示出其外部另有空间,那么这个外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06:48 1

摘要:这个空间规模相对较小,使得观测者能够对其中物体进行观测,原因在于物体发出的光有足够时间抵达观测者。平常我们所说的宇宙直径 930 亿光年,实际指的就是可观测宇宙的大小。

哈勃体积,也被叫做可观测宇宙,它是以观测者为核心的球状空间。 这个空间规模相对较小,使得观测者能够对其中物体进行观测,原因在于物体发出的光有足够时间抵达观测者。平常我们所说的宇宙直径 930 亿光年,实际指的就是可观测宇宙的大小。 宇宙持续膨胀的现象,显示出其外部另有空间,那么这个外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表明,理论上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范围内的星系、星系团等各类物质结构。不过,在距离我们 465 亿光年以外的区域,虽然同样属于宇宙范畴,却成了不可观测宇宙。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在我们所熟知的宇宙(涵盖可观测与不可观测部分)之外,也许还存在多元宇宙。这些多元宇宙相互间毫无关联,也不存在因果联系,这一推测源自暴胀理论。但截至目前,此观点尚未得到证实。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问题:为何仅有 138 亿年历史的宇宙,其可观测直径却能达到 930 亿光年?为何可观测半径之外的宇宙我们无法观测到?我们宇宙之外的多元宇宙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解答这些疑问,或许能帮我们解开众多宇宙谜团。 大爆炸理论的问世,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现存物质结构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大爆炸所基于的“奇点”,那个炽热、致密,充斥着物质粒子与高能辐射的初始状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成了摆在宇宙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显然,大爆炸理论并非完美无缺,除上述问题外,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微波辐射的温度(即密度)涨落从何而来?这一涨落作为所有物质结构的基础,可看作物质形成的“种子”。 其二,存在空间各向同性问题。从大尺度观察,宇宙物质分布近乎均匀,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其三,在几十甚至数百光年外的宇宙区域,彼此相距甚远,未曾进行过信息交换,然而空间温度却保持一致,从微波背景辐射来看,空间各处平均温度稳定在 2.725K,该现象又该作何解释? 其四,空间为何如此平坦?我们的可观测宇宙与零曲率几乎难以区分,其中必定隐藏着尚未被揭示的奥秘。 尽管大爆炸理论存在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其在其他方面的成功表现,又让我们难以完全否定它的正确性。于是,科学家们思索,大爆炸理论或许并不完整,在大爆炸之前,是否还存在某种未知状态呢? 1980 年,美国科学家阿兰·古斯提出了暴胀理论。 该理论指出,暴胀发生在大爆炸之前。也就是说,宇宙的起源并非直接始于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空间中不存在任何物质与辐射,仅有充满整个空间的真空能量。真空能量的量子场波动,致使空间在各个不同点呈现指数膨胀态势。这就好比在炉灶上煮一锅热汤,汤里会在不同位置产生气泡。 每一个发生暴胀的区域,未来都有可能形成相互独立且毫无联系的多个宇宙。这便是暴胀理论对多元宇宙的猜想,不过目前这一猜想也无法得到证实。 这意味着,在我们所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其他宇宙,即在宇宙之外还有更为广袤的空间。我们的宇宙与其他宇宙共同“漂浮”在一个更大的“母宇宙”之中。 那么,在我们的宇宙里,为何会出现可观测宇宙与不可观测宇宙的区别呢? 在单个发生暴胀的“泡泡”中,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宇宙。 真空能量推动空间以指数形式膨胀,空间迅速被拉伸。无论宇宙最初形态如何,在暴胀结束后,都会被拉伸得如同平坦空间一般,就像从一个不规则形状逐渐变为规则、平坦的状态(类似从图示中 a 到 d 的变化)。 真空中的能量波动也会随着空间膨胀,迅速蔓延至我们宇宙的各个区域。暴胀结束后,一小部分真空能量衰变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宇宙温度升高,产生了热大爆炸的初始状态。 而能量的微小波动,也为日后物质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密度上细微的不均匀性,微波辐射的密度涨落便源于此。 与此同时,真空能量中的较大部分被封存在真空中,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暗能量。 需要明确的是,从宇宙诞生至今,乃至未来,宇宙都在持续不断地膨胀,从未停歇,并且宇宙的膨胀速度远超光速。在宇宙经历再加热阶段后,大爆炸开启,随后历经一系列粒子间的高能撞击,从而创造出了我们如今已知或未知的所有基本粒子。 然而,直到大爆炸发生 38 万年后,随着宇宙的膨胀与冷却,中性原子才得以形成。 在那个时期,宇宙中还没有恒星、星系等发光的物质结构,这些物质结构是在宇宙诞生后的 5 千万到 1 亿年间逐步形成的。可以想象,当恒星形成并开始发光,其光线向我们传播时,宇宙已膨胀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对于一些距离我们较近的星系,它们发出的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到达地球;而那些距离我们较远的星系,其光线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抵达。 这是因为光速是有限的,距离越远,光传播所需时间越长。倘若宇宙一直处于减速膨胀状态,那么无论星系距离我们多远,总有一天它们发出的光都会到达地球,这意味着我们的可观测范围会不断扩大,未来我们将能看到更多星系。 然而,由于暗能量的存在,在宇宙诞生 45 亿年后,宇宙开始加速膨胀。 这就导致那些光线尚未到达地球的星系,其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地球。 而那些光线已经到达地球的星系,我们能够观测到它们,目前这些星系中最远的已膨胀到距离我们 465 亿光年附近,这一范围就是我们的可观测宇宙。而那些光线始终未能到达地球的星系,则处于可观测宇宙之外。 综上所述,在宇宙暴胀初期,量子场的波动使空间在不同点开始暴胀,进而创造出多个彼此无因果关联的宇宙。甚至有科学家指出,在某些区域,暴胀仍在持续进行,不断创造出新的宇宙“泡泡”。 在单个宇宙中,由于光速限制,同时宇宙膨胀一直在发生且速度超过光速,所以一些星系形成后发出的光始终无法到达地球。因此,我们只能观测到那些光已经到达地球的星系,这些星系所在区域便构成了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对这些奥秘的探索,将持续推动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迈向更深层次。

来源:趣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