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儿外科学教研室、新生儿外科共同举办“交流与未来”主题青年医师座谈会。来自美国的国际知名小儿外科专家Rosenberg教授,与30余位临床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围坐一堂,以开放轻松的对话形式,围绕小
2025年9月5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儿外科学教研室、新生儿外科共同举办“交流与未来”主题青年医师座谈会。来自美国的国际知名小儿外科专家Rosenberg教授,与30余位临床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围坐一堂,以开放轻松的对话形式,围绕小儿外科前沿技术应用、医师培养体系建设及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度探讨,为青年医师搭建起一座连接国际视野与临床实践的高效学习交流桥梁。
交流伊始,Rosenberg教授以一句“外科是神圣的职业,更是医学中最棒的专业——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亲手帮助孩子重获健康”开启分享,瞬间点燃现场氛围。他将自身职业生涯的感悟一一分享,让在场青年医师倍感共鸣,迅速拉近了与国际大师的距离,也让大家对“医者”二字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最受期待的互动问答环节,青年住院医师们不再拘谨,围绕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踊跃提问,其中先天性食管气管瘘手术的技术选择成为讨论焦点。针对这一疑问,Rosenberg教授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结合自身数千例手术经验细致拆解:“在大多数常规病例中,我会优先选择单个标准金属手术夹,因为它能快速控制瘘管,避免气体流失”,同时,他也客观认可缝扎技术的价值:“对于体重低于2公斤、胸腔操作空间极度狭小的患儿,精细的缝扎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解剖结构,部分医生会更倾向这种方式”
交流过程中,双方自然而然凝聚起核心共识:小儿外科手术的成功,关键在于医生自身的专业能力,而非单纯依赖某种特定器械或技术。Rosenberg教授多次强调:“你必须对患儿的解剖结构了如指掌,我曾见过年轻医生因解剖认知不足,误将支气管当作瘘管切断的严重事故。相比纠结'用手术夹还是缝扎',提升技术熟练度、夯实解剖基础才是更重要的事——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把它做到极致才是核心。”这番话让青年医师深受触动,也明确了未来专业成长的方向:不执着于器械的“优劣对比”,而专注于自身技艺的打磨与精进。
谈及机器人手术、人工智能(AI)等创新技术时,Rosenberg教授展现出审慎而开放的态度。作为全球最早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小儿外科手术的专家之一,他不回避技术局限,同时他对青年医师提出恳切建议:“大家正处于职业成长的关键期,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能——能熟练使用3毫米的微创器械完成精细操作,能在狭小空间内精准把控解剖结构,这些才是立足小儿外科领域的根基。”为了鼓励大家坚持训练,他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初学腹腔镜时,曾用4个小时才完成3针缝合,正是靠着日复一日的练习,才逐步提升速度与精准度。”同时,他也展望了技术的未来价值:“AI与机器人技术未来会成为医生的重要助手,比如通过AI模拟手术路径、辅助制定方案,但医生必须始终掌握主导权,不能让技术取代临床判断。”这番话为青年医师厘清了“技术创新与能力根基”的关系,避免大家在追逐前沿技术时迷失方向。
交流会临近尾声,青年医师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此次与国际大师的交流,不仅是一场技术与经验的传递,更是一次职业信念的传承。未来,首儿所外科青年医师们将带着交流中的收获与感悟,以更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严谨的执业态度,在小儿外科领域笃行致远,为推动学科发展、守护儿童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