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挣脱京都》可谓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佳作,其作者井上章一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学者与文化专家。本书中,井上章一独辟蹊径,以京都为原点,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日本,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京都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凭借其独特地位,深刻塑造了日本的文化、政治与社会风貌,这
《挣脱京都》
[日]井上章一 著
叶晓瑶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挣脱京都》可谓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佳作,其作者井上章一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学者与文化专家。本书中,井上章一独辟蹊径,以京都为原点,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日本,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京都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凭借其独特地位,深刻塑造了日本的文化、政治与社会风貌,这种影响深远且不可逆。
近年来,随着日本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京都已然成为外国游客赴日旅行清单上的必选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大众认知里,京都似乎被简单浓缩为樱花如雪、红叶似火的自然景观,以及古刹林立、舞伎婀娜的人文印象。京都逐渐沦为一个刻板的文化符号,仅仅作为日本展示传统美学与悠久历史的一张明信片而存在。而《挣脱京都》恰恰致力于打破这层刻板外壳,从多个维度、不同视角,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更加鲜活、立体、全面的京都形象。
致中国的朋友们
在日本,京都有个充满韵味的别称——“洛”。这并非官方认证的正式名号,而是民间百姓口口相传的俗称,其间饱含着日本民众对京都深深的喜爱与眷恋,说是爱称也不为过。在京都,城市的核心区域被叫作“洛中”,就如同人体的心脏,是整个城市活力与文化的汇聚地;而周边地区则被称为“洛外” ,像是城市的外延与辐射区域。不仅如此,京都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巧妙地与“洛”字结合,分别被命名为“洛东”“洛西”“洛南”“洛北”。当人们前往京都时,常用“入洛”来形容这一旅程,而京都中心城区那些自带优越感的居民,更习惯用“上洛”一词,仿佛这样就能彰显出京都中心城区与众不同的地位。总之,在描述京都的种种语境中,“洛”字如影随形。
那么,这个“洛”字背后的渊源究竟从何而来呢?追根溯源,其无疑与中国的洛阳紧密相连。
京都始建于公元794年,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积极吸收唐朝文化的时期。长久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今的西安,是京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蓝本。但事实上,唐朝实行两都制,除了西都长安,还有东都洛阳。京都在营建过程中,其实也借鉴了洛阳的城市布局与文化元素。京都以西部模拟长安,东部模拟洛阳,试图构建一个融合两大唐都特色的城市。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戏剧性。自8世纪末建成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京都只有东部地区日益繁荣昌盛,而模仿长安的西部却逐渐走向衰落,被人们所冷落。最终,仿照洛阳的这部分区域成为京都发展的核心动力,“洛阳”便成了京都的的代名词。
当我们深入研读中国古代典籍时,会频繁看到“洛中”一词。通过这些古籍记载,我们能够知晓,在中国古代,洛阳也曾用“洛中”来指代自己的城市中心区域。如此一来,显而易见,日本京都在城市区域命名上,直接借鉴了中国洛阳的这一称呼。起初,京都将市区和郊外分别称为“洛中”与“边土”,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边土”一词逐渐演变成了“洛外”。后来,为了更精准地描述城市周边区域,“洛外”又进一步按照方位细分为“洛东”“洛西”“洛南”“洛北”。可以笃定的是,这些独特的称呼,其根源都在中国洛阳。
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洛阳,似乎已不再使用“洛中”“洛外”这样具有浓厚历史韵味的称呼。这一信息是我从洛阳来的留学生那里了解到的。想来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这些古老的称呼虽然依旧留存在古籍的字里行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里,已经渐渐失去了踪迹。
在中国已然成为历史记忆的一些称呼,却在日本顽强地留存了下来,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朋友而言,或许充满了新奇与趣味。京都的“洛中”“洛外”便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前文提到唐代拥有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里,常常将它们分别记为“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每当我在古籍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日本的东京。原来,在唐朝时期,洛阳曾被赋予“东京”这一称呼。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模仿洛阳进行城市建设,将“东京”元素融入自身城市文化的,并非日本的东京,而是京都。这一历史事实,实在让人感叹历史的奇妙与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种种意外。
目前,我任职于京都西郊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从京都市的行政区划来看,这里属于西京区,其得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地处城市的西边。前文曾提到,模仿长安的京都西部,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但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这里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已然成为一个繁华的区域。也正因如此,在日本京都,曾经用于称呼长安的“西京”一词,得以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中重新焕发生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每当我身处西京区,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思考之中。
提及“西京”,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渊源。在公元10世纪,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曾将大同命名为“西京”,随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沿用了这一称呼。只是在撰写本书时,由于主要面向日本读者群体,我并未在书中提及这些内容。直到得知本书将会推出中文版,我才又重新想起这段历史。大同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平城。回顾日本定都京都之前的历史,公元710年,日本皇室在现今的奈良市建立国都,据说这次定都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唐朝的长安。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座都城却被命名为“平城京”。考虑到在公元6 - 7世纪,北魏的美术品就已经传入日本,我大胆推测,“平城京”这个名称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日本对北魏平城(今大同)的尊崇与向往之情。尽管这一观点在日本学界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证实,但它无疑为我们理解日本古代都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在本书中,我探讨了许多有趣的地名混用现象,比如对于“怎么会有西东京市这种奇怪的地名”的疑问,当时我以一种略带愤怒的语气,表达了对这种地名混乱现象的不满。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又觉得这些看似混乱的地名背后,恰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充满了别样的趣味。如果在撰写本书之初,我就充分考虑到会有中国读者阅读,或许我会花费更多的笔墨,讲述这类有趣的地名故事。如今想来,未能在书中更全面地展现这些内容,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作者:井上章一
编辑:周怡倩
来源:跑步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