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患者对精准手术治疗需求增大。手术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开展复杂手术,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契合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在医疗器械领域,手术机器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患者对精准手术治疗需求增大。手术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开展复杂手术,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契合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
当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海外手术机器人品牌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Markets&Markets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约60%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他国际竞争者,如史赛克(Stryker)占比近10%,美敦力(Medtronic)的Mazor Robotics和强生(Johnson&Johnson)的Auris Health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
相比之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但近年来,众多国内企业积极投身该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根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统计数据,2022年-2024年,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稳步增长,分别约为15款、26款、50款,其中腔镜及骨科手术机器人占比最大。
进入2025年,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的消息更是频频传出。
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约13款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其中,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有3款,骨科手术机器人有2款,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有2款,植发手术机器人有2款,口腔手术机器人有2款,血管介入和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各1款。
2025年以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的具体情况:
高工机器人整理制图
从以上获批的13款手术机器人产品类型来看,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加速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延伸,新品类呈现出“高端突破+消费医疗下沉”的双轨发展特征。
比如国产手术机器人在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机器人等高难度手术的精准化方面不断突破,逐步向植发手术机器人、口腔手术机器人等消费领域场景拓展,在经皮穿刺机器人等基层医疗领域进行普惠化布局。
究其原因,除了开头提到的患者对精准手术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因素,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融合发展,也为手术机器人在新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可能。
从市场层面来看,在高端市场,目前进口手术机器人品牌仍为主导,国产手术机器人还在持续突破,有公开信息显示,截至1月中旬,微创医疗的图迈®机器人全球累计订单已突破60台。
而在中端市场,国产手术机器人已占据主导,比如植发、口腔、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等手术机器人,在价格方面,相比进口品牌更加亲民。第三方专业医疗数据显示,经皮穿刺和口腔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7%。
以下为2025年以来,13款获批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具体情况: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当下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产品,能助力医生完成复杂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
据高工机器人观察,微创医疗、瑞龙诺赋、敏捷医疗、思哲睿、术锐机器人、精锋医疗等国内企业纷纷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发力。2025年以来,微创医疗、瑞龙诺赋、敏捷医疗等3家企业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相继获批上市。
微创医疗自主研发的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采用高度集成单孔设计,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图像处理系统、高清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和附件组成,为外科医生提供优异的操控体验。
瑞龙诺赋自主研发的海山一®腔镜手术机器人,则采用独创的分体式结构,机械臂可独立布局,打破传统一体式机器人的空间限制。此外,产品还具备模块化组合、个性化定制的特点。
敏捷医疗自主研发的AGIBOT腔镜手术机器人,内置高清3D监视器的医生控制台、具有部署引导功能的四臂患者手术平台、3D融合视频图像处理器的图像平台以及可重复使用的多种多自由度手术器械,在多学科复杂手术中表现出色。
基于以上产品优势,瑞龙诺赋的海山一®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普外科、胸外科、妇科及泌尿外科的临床试验,成功率达100%。敏捷医疗的AGIBOT腔镜手术机器人也已在多家医院累计完成130余例临床手术,涵盖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复杂术式,手术成功率100%。
骨科手术机器人同样占据重要市场地位。根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约50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其中骨科27款,腔镜4款,两者合计占比62%。
不过,骨科手术机器人涉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目前在多模态影像融合、实时定位与导航、智能控制算法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今年2月,天智航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批上市。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提升多模态影像融合效果,能更精准地识别手术部位的骨骼结构;在实时定位与导航方面,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优化的导航算法,实现手术器械或植入物在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中的精准导航定位。
今年3月,柳叶刀RobPath®髋关节置换手术导航设备也获批上市。该设备可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自动规划最佳手术路径,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设备还采用空间配准算法,可实时追踪手术器械位置,并将信息直观呈现于屏幕上,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告别“盲操”时代。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在肺癌活检、消化道早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前,我国在该领域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较弱,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与进口品牌存在差距。
但如今,随着罗伯医疗、精锋医疗、微创医疗、朗合医疗、巧捷力等越来越多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的崛起,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被进口品牌垄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
今年以来,罗伯医疗和精锋医疗的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产品已相继获批上市。
罗伯医疗的消化道内窥镜手术机器人采用消化内镜外挂柔性机械臂,通过主从控制模式实现末端执行器4自由度运动,精确控制夹取位置与方向,并对有重复夹取需求的组织进行提拉,确保手术视野清晰。
精锋医疗的精锋®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凭借其柔性内窥镜技术,避免了传统手术中的创伤和切口,提高了操作的精确度,并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
随着脱发人群增多和消费升级,植发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因为视觉系统、机械臂精度和稳定性、智能化控制等配套技术缺陷,存在对毛发类型识别能力有限,毛囊分离、种植等环节自动化程度低等技术瓶颈问题。
针对以上难题,术之道、磅策医疗等相继开发了植发手术机器人,并已在今年获批上市。比如术之道的植发手术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优化视觉系统,提升对不同毛发类型的识别准确率;采用高精度机械臂系统,实现从毛囊提取到种植的精准操作。
而磅策医疗的HAIRO植发机器人则通过立体视觉定位技术精准识别毛发、借助算法规划控制机械臂完成毛囊提取手术,在提升多胚毛囊提取率的同时,减少创伤伤口数量、保持毛囊穿刺的完整性、加快治疗效率及增强患者体验感。
口腔手术机器人借助先进的定位和操作技术,精确控制手术器械,能减少手术对口腔周围组织的损伤,缩短恢复时间。
今年3月,柏惠维康“口腔种植手术导航定位设备”和柳叶刀Dencore®口腔种植导航系统相继获批上市。
柏惠维康的“口腔种植手术导航定位设备”,由机械臂、光学跟踪定位仪、专用仪器车、牙科种植手术定位件、钻头标定板、脚踏开关等组成,配件包括夹持器、注册板、探针、六维力矩传感器,与特定手术工具联合使用,用于成人口腔种植手术过程中种植体及手术工具的导航定位。
再看柳叶刀Dencore®口腔种植导航系统,在软件上进行种植体三维位点的设计,并在术前将CBCT影像导入设计软件中,确保协助医生实现精准无误的口腔种植。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患者进一步增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缺乏精准触觉力学反馈系统、影像导航技术和机械臂性能不足等问题。
3月25日,唯迈医疗自主研发的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ETcath获批上市。唯迈医疗首席执行官杨贺透露,在前期数百例临床试验中,ETcath的手术成功率达到100%。
据唯迈医疗介绍,ETcath是一款实现"眼-手-脑"三位一体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实现DSA高清无噪声影像、影像引导下精准安全操作、AI智慧影像分析平台等三大系统数据闭环,进一步向智能化操作系统迈进。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对癌症早期诊疗至关重要,可弥补传统手术精准度不足的问题。
当然,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也面临着影像引导技术精度与实时性不足、穿刺针操控与力反馈技术难题、机器人与手术流程的融合问题等诸多挑战。为了解决以上难题,卓业医疗自主研发了AI经皮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并于今年3月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
该产品搭载百万级点云3D结构光扫描技术,能够实现无创体表三维建模。在动态感知方面,该机器人采用卓业医疗自主研发的呼吸运动补偿算法,可实时追踪体表位移,确保手术过程中穿刺路径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创新上成果显著,但仍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机械臂性能有待提高、缺乏精确触觉反馈、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需着力提升机械臂性能,研发先进触觉反馈系统,统一技术标准,加强行业协作,同时探索创新商业模式,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实现真正的“并跑”。
来源:高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