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地图,输入内蒙古的巴彦浩特与乌兰浩特两个目的地,导航便会规划出一条自驾路线:沿着荣乌、京藏、二广等高速公路行驶,全程1900多公里,耗时长达19小时。在东西狭长、地大物博的内蒙古,“浩特”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地名。对于初来乍到的朋友而言,如果打算自驾前往地
打开手机地图,输入内蒙古的巴彦浩特与乌兰浩特两个目的地,导航便会规划出一条自驾路线:沿着荣乌、京藏、二广等高速公路行驶,全程1900多公里,耗时长达19小时。在东西狭长、地大物博的内蒙古,“浩特”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地名。对于初来乍到的朋友而言,如果打算自驾前往地图上任意一个“浩特”旅行的话,提前做好攻略是必不可少的流程。毕竟,如果不小心弄混或记错了西边的巴彦浩特镇与东边的乌兰浩特市,可能需要含泪多开上千公里。
地图显示从乌兰浩特到巴彦浩特的实时路况。内蒙古的地名,动辄便随机绕晕一个远方来客。而这些地名看似捉摸不透,实际上却将内蒙古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尽数承载其中,“浩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内蒙古大草原。摄影/崔巍光在蒙古语中,“浩特”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城市”,二是“村落”。作家姜戎在小说《狼图腾》中写道:“两个蒙古包组成一个浩特,浩特与浩特相距不到一里。”在草原往昔岁月里,狼群频繁出没,牧民们以距离相近的浩特为依托,齐心协力抵御狼群的攻击。小说中的 “浩特”基本符合它最初的含义 ——“水草旁的集聚地” 或者 “定居点”。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进程中,一旦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民便会短暂聚集于此,形成浩特。后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浩特” 的含义从游牧时代的临时聚居,演变成农耕文化里“固定城邦”的概念。到如今,“浩特”最常见的释义就是“城市”。
已发展为草原都市的今日“浩特”(呼和浩特)。内蒙古有五个名为“浩特”的“四字兄弟”。若仔细追溯这些浩特的历史,会发现它们 “城如其名”,更 “诚如其名”。在被叫做“浩特”之前,这些城镇也历经了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变迁,有着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
“浩特”的独特地貌 (二连浩特盐湖)。摄影/才荣琦
01呼和浩特:青色之城诉说隽永传奇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中部,有70万年人类史、5000多年文明史、2400多年建城史,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各民族在大青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携手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呼和浩特城市风光。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场:“大窑文化”开启了呼和浩特人类文明的序章,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的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村,是一处罕见的大规模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它的发现充分证明早在大约70万年前,就已经有原始人类在这里活动。
最早发现大窑遗址的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界奠基人之一汪宇平在大窑遗址四道沟。(图片来源:内蒙古党史方志网)千古豪情话云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诗定格了冯唐一生的高光时刻,而诗中的云中城更是意义非凡。它是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城市,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立,位于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古城镇的古城村。公元前236年,秦国在此设立云中郡,成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两汉时云中郡又成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以善战闻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担任过云中太守;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经由云中城出兵讨伐匈奴;后汉时,廉颇的后代廉范任云中太守时多次击败来犯的匈奴,使匈奴“不敢复向云中”。
云中郡故城遗址(图片来源:托克托县文艺)盛乐风华映山河: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代政权时期的北都,位于今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东汉末年,鲜卑人崛起于蒙古高原,并逐渐南迁,定都于此,建立了北魏王朝。作为内蒙古地区保存最为完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城遗址之一,穿越多个朝代的盛乐古城是多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的汇集之所,印证着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
位于土城子遗址旁的盛乐博物馆。白塔耸光今犹在:丰州故城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西南,始建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历经宋辽元,长达四百五十余年。在故城的西北角上有一座辽代古塔,名为“万部华严经塔”,是辽代丰州城遗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物,因塔身涂了白垩土,通体洁白,故俗称“白塔”。当晴空万里,阳光从塔尖洒下时,便出现了著名的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白塔耸光”。呼和浩特机场也是由白塔而得名。
晴天下的万部华严经塔。明后期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兴建呼和浩特(明代译为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清代在呼和浩特东北另筑一座新城,命名为“绥远城”,于是原有的城区称为旧城,将两城合称为“归绥城”。1949年归绥和平解放,1954年恢复原名呼和浩特。02乌兰浩特:红色之城赓续红色薪火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盟行署所在地。从“王爷庙”到“红色之城”,乌兰浩特的名字生动地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乌兰浩特城市风光。摄影/毕力格旧时王爷庙:1947年前,乌兰浩特叫王爷庙街。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东胡活动之地;1691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君王鄂齐尔在此处修建家庙,得名“王爷庙”。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摄影/毕力格
政府诞生地:1947年4月,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街召开。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代表共393人,他们或骑马、或坐牛车、或步行,集聚在只有两条土街道的王爷庙街,决定跟着共产党走民族解放的道路。会议通过了《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决定于五月一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从此,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设于兴安盟王爷庙街。在这个历史时期,王爷庙街作为红色指挥中心,各个重大决策在这里产生和发布,各个重大运动和改革从这里推向整个内蒙古。1947年11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取得的伟大胜利,纪念这个内蒙古东部小城成为红色指挥中心和所作的巨大贡献,内蒙古自治政府决定将王爷庙街升格为市,改称乌兰浩特市。
五一会址。摄影/毕力格
03二连浩特:斑斓之城照映边境繁华二连浩特意为“色彩斑斓的城市”,位于内蒙古正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这座边境小城,以其独特的身份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二连浩特国门下的“交响乐”。摄影/杨金烨
口岸烟火漫人间: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隔界相望,距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714千米、俄罗斯首都莫斯科7623千米,边境线长72.3千米。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二连浩特也是我国最接近欧亚大陆桥的中通道和“桥头堡”,是共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综合性枢纽口岸、对蒙经贸合作的主要通道和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2024年3月正式获批设立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
横跨在“二广”高速公路最北段的标志性建筑恐龙雕塑。摄影/薛海亮世界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埋藏地:二连浩特境内134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保存着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珍贵遗迹。从1893年至今,这里陆续发现了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等十余属种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不仅揭示了1.4亿年前的生命图景,也让二连浩特成为全球古生物研究的焦点。
航拍二连浩特盐池地质地貌。摄影/谢青松二连巨盗龙的故乡:2005年,我国科学家在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一具巨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经研究认定,这具巨型恐龙骨骼化石为世界最大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二连巨盗龙。二连巨盗龙的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08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04锡林浩特:丘陵之城化作草原明珠锡林浩特意为“丘陵上的城市”,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中部,是距离京津最近的草原牧区。
锡林浩特城市风光。摄影/崔巍光
草原明珠耀北疆:锡林浩特市是城市与草原融合的典范,城市之中有广袤无垠的草原,草原环绕着城市。这里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不仅在国内闻名遐迩,更远播海外,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锡林浩特辽阔的草原。摄影/崔巍光
长调歌王的故乡:锡林浩特市是人文特色极为鲜明的草原旅游胜地。这里是一代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故乡,哈扎布以其悠扬婉转、高亢激昂的长调歌声,征服了无数听众。民族音乐“潮尔道”也在此生根发芽,独特的和声与韵律极具艺术价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调歌王哈扎布。(来源:锡林浩特融媒体中心)
“北国名刹”贝子庙:贝子庙是众多游客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必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它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一座凝聚着蒙、汉、藏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瑰宝。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作为中共锡、察、巴、乌盟工委所在地,成为内蒙古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乌兰夫同志亲自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发源地。
冬日贝子庙初雪。摄影/崔巍光
资源富集得天独厚:锡林浩特市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其纯天然、绿色有机的牛羊肉闻名世界,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此外,充沛的风光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让这座草原之城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锡林浩特草原风光。摄影/任峰
05巴彦浩特:富饶之城馥郁岁月沉香巴彦浩特意为“富饶之城”,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下辖镇,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由原定远营城沿革而来,于1952年改为巴彦浩特。
巴彦浩特城市风光。(图片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历史重镇定远营:定远营古城位于巴彦浩特镇老城区王府街北侧。由清朝将军岳钟琪于清雍正四年所奏建,建成于清雍正八年。作为军事镇守之地,取名定远营。
旧时定远营。(图片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塞外小北京”:清雍正九年,清政府为奖赏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军功卓著,赏定远营为其驻居之地,并在定远营城营建王府。因王府民居建筑仿照京式建筑风格建造,故有“塞外小北京”的美称。
定远营古城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摄影/布和今天,这座承载三百年历史的古城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王府博物馆、传统四合院古民居、古城墙、城门遗存及城内历史街区等,功能齐全、特色浓郁,建筑形制丰富。作为内蒙古西部最具传统特色、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古城,定远营古城已成为阿拉善盟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
定远营冬日景观远眺。(图片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崛起于草原之上的“浩特”汲取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丰富养分,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每一个浩特,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风光,散发着别样的浪漫气息。下回听到“浩特”,别只当它是“城市”——那是草原的风,在轻声诉说千年的故事。
来源: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