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越卖越“馊”?我调查了3000条差评,发现罪魁祸首竟不是商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22:51 2

摘要:商家说自己月售破万,但吃起来像“食堂剩饭”以前3块钱的辣椒,现在要收1块钱的“香料费”不是饿了才点外卖,而是懒得下楼 —— 但现在,连这点懒都不值得了

商家说自己月售破万,但吃起来像“食堂剩饭”以前3块钱的辣椒,现在要收1块钱的“香料费”不是饿了才点外卖,而是懒得下楼 —— 但现在,连这点懒都不值得了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吃外卖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这条路好像越来越难走了……”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点外卖的惊艳?鲜嫩的鸡腿、冒着热气的米饭、浓郁的咖喱香……那时的外卖,简直是懒人福音。但现在,打开APP,满屏的超值套餐、5折诱惑、商家备注“微辣=不辣”……吃着吃着,味觉好像渐渐麻木了。

据美团2024年Q2报告,中国外卖用户规模突破5.5亿人,日均订单超4000万单。但与此同时,小红书、知乎上“外卖越来越难吃”的吐槽,越来越多:

问题来了:是商家都变懒了吗?还是食材越来越差?

都不是。真相是:你的味蕾,已经成为算法博弈下的牺牲品。

外卖平台的核心是智能推荐算法,它不是在帮你找美食,而是在帮商家找流量。具体逻辑如下:

系统优先推送“高性价比、低成本”商家不是最美味,而是最容易复制数据支持:《艾瑞咨询2024外卖生态报告》:超80%的爆款店铺,月均食材成本不超过15元/份,利润靠薄利多销。“千人千面”变成了“万人一面” 算法只看复购率、点击率、下单速度不看味道。例:你吃过一次“XX炸鸡”,平台就认定“你爱吃油炸”,于是后续推送全是9.9的炸鸡套餐,直到你形成条件反射式下单。恶性循环:消费者越依赖低价,商家越不敢涨质量美团研究院数据:2024年Q3,外卖均价首次跌破25元,但差评率上涨32%,用户抱怨最多的是“不值”,而不是“难吃”。

这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消费降级! 算法在用价格战扼杀口味多样性,你的饮食自由,被悄悄剥夺了。

董明珠一针见血:“一个只靠价格战的商业模式,不是创新,是堕落。” 外卖行业,正在堕落。

我们看看商家怎么说:

某5年老店主爆料:「以前一碗面卖12块,利润5块;现在10块钱,利润2块。平台抽3块,我只剩1块能买食材……你说我敢用牛排骨吗?」饿了么商家群聊记录曝光:「系统强制要求‘每单满XX单降价’,不打折就流量断流。老板们只能自认倒霉,偷工减料换生存。」天眼查数据:2024年1-9月,外卖商家关店率高达27%新开店增速却放缓,能活下来的,只有两种:超低价屠宰者(饿了么“天天神价”专区)虚假宣传大师(月售999+,实则代加工流水线)

这场游戏里,商家、平台、消费者都输了:

商家:利润薄如刀片,只能降低食材标准。平台:比拼的是补贴资金,不是服务质量:钱包是省了,味蕾却在抗议

巴菲特说:‘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外卖,越来越像一场价值缩水游戏。
我们扒出最客观的消费报告:

QuestMobile数据:2024年,外卖用户平均单价比2022年下降18.3%,但“味道差”差评率飙升43%。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餐饮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至2.3%,唯独外卖逆势增长8.5% —— 但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无奈妥协。更有趣的数据:小红茶饮店今年涨价15%-20%,但堂食生意火爆;反观外卖茶饮,价格腰斩,销量暴涨 —— 消费者宁愿少喝点,也要省下这3块钱配送费。

这不是消费热情高涨,而是“被迫降级”:
当健康、美味、服务都不重要时,剩下的只有“最便宜”

梭罗说:“多数人是被自己制造的焦虑逼着过活。” 外卖焦虑的本质是:我们以为在省时间,其实在浪费时间。

别急着喷平台,问题还有解药:

重新拿回选择权:别让系统替你选,用“搜索”而非“推荐”,找那些评分7.0+、销量1万以下的隐藏好店。支持堂食,拒绝过度依赖外卖:数据显示,堂食客均消费比外卖高37%,商家更有动力用心做菜行业呼吁:监管平台最低利润保底,别让商家“为低价买单”。

这不是天方夜谭,日本外卖就有“质量分级”机制

普通配送:9元,食材普通。优质优价:15元,商家承诺非冷冻食材环保慢递:20元,骑手慢速配送,商家额外补贴骑手小费

尼采说:‘你盯着深渊时,深渊也在盯着你。’ 今天,我们盯着外卖,明天,外卖盯着我们的胃。

最后的问题是:

你是“价格的奴隶”,还是“味蕾的叛逆者”
投票选出你的真实态度:
A. 再穷也不能亏待味蕾
B. 能吃饱就行,管它什么味
C. 有优惠券我就吃,没券就算
D. 我已经免疫,吃什么都一样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外卖最差经历,让我们一起声讨那些“算法杀死”的美食!
转发这篇,让更多人意识到:算法不是中立的,它正在决定你的晚餐!

来源:小欧的养韵文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