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刚发出去,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接了茬,先是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接着放话“一定要起诉罗永浩,哪怕生意不做了”。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莜面村推上了热搜。
他说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顺带呼吁立法让餐厅强制标注预制菜。
这话刚发出去,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接了茬,先是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接着放话“一定要起诉罗永浩,哪怕生意不做了”。
本来西贝想靠行动自证清白。
他们发了《致顾客的一封信》,把罗永浩当天吃的13道菜的制作指南都晒了出来,还开了后厨直播。
可没想到,直播反而帮了倒忙,镜头里出现的提前腌制的鱼、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让更多食客觉得“西贝就是在用预制菜”。
说实话,这事闹到这份上,我本来想觉得西贝挺冤的,但后来发现,问题根本不在“是不是预制菜”上。
要说这纠葛的根儿,其实是“预制菜”的定义没统一。
去年3月有个《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里面写得很明白,预制菜得是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加热才能吃,还不能加防腐剂,管的是超市里卖的那种,跟餐厅从中央厨房调的净菜、半成品没关系。
可食客不这么看。
在大家眼里,只要不是后厨当场做的,那就算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不是西贝独有的,整个餐饮行业都这样。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发过份报告,好多连锁品牌比如海底捞、吉野家,都在用预制菜相关的食材。
毕竟这几年餐饮不好做,美团的数据显示,大家去堂食的次数多了,菜价反而降了,除了那些高端餐厅,谁不得想办法省开支?中央厨房弄半成品,又快又能保证口味一致,本是行业常规操作,可食客不知道这个标准,误会自然就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餐饮从业者还站出来帮西贝说话。
这倒不是偏袒,是他们都怕,今天西贝因为定义问题被质疑,明天这事可能就落到自己头上。
很显然,现在社会对预制菜没形成共识,这才是真正的麻烦。
除了预制菜的事,西贝更挠头的是食客觉得“贵得不值”。
我查过数据,同类西北菜餐厅,比如九毛九,人均消费也就五十多,可西贝能到八十多,2023年的时候还接近一百。
2017年就喊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后来一年能有五百万儿童客流,家长为了孩子健康,愿意多花点钱。
但这次直播暴露的问题,刚好戳中了家长的顾虑。
解冻的鱼、放了两年的西兰花,网友调侃“一岁娃吃两岁西兰花”。
老实讲,家长花高价,图的就是“健康”二字,现在看到这些食材,心里肯定打鼓。
西贝的主力客群其实是中年人和有孩家庭,他们要的不是多惊艳的口味,也不是多便宜的价格,是“不难吃、卫生、孩子爱吃”的平衡。
可这次的事,刚好动摇了“卫生健康”这个核心,这比预制菜的争议更要命。
不过这事也不全是坏事,至少把预制菜的规范问题推到了台面上。
罗永浩直播时提过老乡鸡,人家把菜分了三类: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明明白白标出来,食客反而没意见。
还有个好消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过审,很快要征求意见,到时候预制菜怎么定义、餐厅怎么标,都有准儿了。
如此看来,西贝其实是喊错了冤。
它纠结自己是不是预制菜,不如学学老乡鸡公开透明些,或者把儿童餐的健康承诺落实得更实在。
毕竟食客不怕预制菜,怕的是被蒙在鼓里,怕花的钱跟得到的价值不匹配。
等国标落地,行业规范了,企业透明了,这种没必要的争议,或许就不会再发生了。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