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因预制菜争议被罗永浩质疑,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致歉;美的则被网友反映“员工工作14小时后离职欠薪”,随后企业出面澄清争议。
9月中旬,西贝与美的两家企业接连陷入舆论焦点。
西贝因预制菜争议被罗永浩质疑,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致歉;美的则被网友反映“员工工作14小时后离职欠薪”,随后企业出面澄清争议。
这两件事不仅牵动消费者与劳动者的关注,也折射出企业应对舆情时的不同思路。
最早引发讨论的是西贝的预制菜争议。
9月13日晚,罗永浩发文说西贝预制菜的事告一段落,还希望预制菜的国家法规能尽快出来。
本来想这事可能暂时平息,没成想第二天就有新动静,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里发言的截图流出来了。
截图里贾国龙说“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红星资本局找相关人士核实过,确认这张截图是真的。
贾国龙还提到,西贝以后要“打明牌”,做透明的企业,彻底向胖东来学习。
老实讲,西贝从之前否认用预制菜,到现在道歉并承诺透明,这种转变确实是在补救消费者信任。
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又发文了,说贾国龙曾称他是“网络黑社会”,这是污蔑。
罗永浩还提议,找个大平台直播对质,当面把事说清,也能帮预制菜和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贝之前为回应争议,说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让消费者看后厨,结果9月14日中午又发通知暂停了。
门店店员说“是为保证后厨正常运营”,但这个操作难免让消费者觉得“透明”不够彻底,刚承诺开放又暂停,很容易引发新的疑问。
另外,还有个细节,之前华与华董事长华杉说过,给西贝服务十年收了6000多万咨询费,接下来十年计划收1到2亿。
西贝内部人士也证实了这事。
华杉还在9月12日力挺贾国龙,说西贝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可罗永浩却觉得华杉这些品牌负责人在损害西贝。
如此看来,西贝的争议不光是预制菜本身,还牵扯到外部合作与舆论站队,情况比想象中复杂。
西贝的舆论还没完全淡去,美的那边的用工争议又冒了出来。
有网友发帖说,自己父亲在美的工厂工作,一天要干14小时,离职后还拿不到工资。
这帖子很快有了上万点赞和评论,不过后来被清空了。
9月14日下午,美的针对这事做了回应,还拿出了具体证据。
美的说,发帖人的父亲张先生52岁,9月8日到11日在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做一线操作工,这几天都是正常上下班,没有加班到21点的情况。
他们调了考勤记录、工厂监控,还有工厂班车监控,都能证明工时正常。
说实话,美的拿出这些实打实的证据,比单纯口头反驳要有力得多,毕竟数据和画面比空说更让人信服。
至于薪资问题,美的解释说,给张先生打款时,银行系统显示他的账号有问题,转了好几次都失败了。
9月13日已经当面把工资结清了,不存在故意欠薪。
美的还提到,发帖的是张先生28岁的女儿,她没核实情况,就用18岁妹妹的小红书账号发了不实信息。
这事也提醒大家,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遇到问题先核实事实很重要,不实信息扩散开来,对双方都没好处。
其实这两家企业的争议,也和当下行业规范的推进相呼应。
比如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很快会公开征求意见,到时候餐饮门店用不用预制菜,都要强制告诉消费者。
还有市场监管总局也在征求《食品安全检查员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想统一检查员的考核培训标准。
这些政策要是落地,像西贝这样的餐饮企业就有了明确规范,不用再靠争议推动透明;对整个行业来说,也能少走些弯路。
当当创始人李国庆对预制菜争议的看法也很客观。
他说“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有些极端了”,还劝贾国龙“别灰心,不是灭顶之灾”。
李国庆觉得不用一棍子打死预制菜,关键是给消费者知情权,他自己去西贝吃过,觉得口感不错,但也觉得价格可以更亲民。
他还猜测罗永浩可能在布局预制方便面或者现炒机器人。
李国庆的这些话,既没偏向企业也没偏向消费者,而是从行业角度提出了合理建议,这其实是争议中最需要的理性声音。
西贝和美的这两件事,本质上都关乎信任,西贝要赢回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美的要维护企业在用工方面的信任。
企业遇到争议时,坦诚和透明永远是关键,藏着掖着只会让疑问变多;而行业规范的完善,也能给企业划定边界,给消费者和劳动者提供保障。
未来不管是餐饮还是制造行业,只有把真实情况亮出来,把该保障的权益做到位,才能走得更稳。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