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川客家人的迁徙与分布: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9:15 1

摘要:作为一名客家人,我一直对自己的族群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湖南和四川的客家人,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又为何会在这两个地方扎根繁衍。

作为一名客家人,我一直对自己的族群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湖南和四川的客家人,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又为何会在这两个地方扎根繁衍。

湖南客家人:湘东大地的客家印记

湖南,这片充满着湖湘文化魅力的土地上,也有着一群特殊的客家人。据湖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宗铮多年的调查研究,湖南的客家人口多达200万,他们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与江西省交界处,以及南部与广东、广西交界处,形成了一条呈“L”线的狭长区域。

在湘东,罗霄山脉以西的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等地,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这里的客家人,他们的第一代祖宗大多来自遥远的广东、福建,也有部分是江西老表。湘东罗霄山区的客家人数量最多,而湘东客家人最多的县市当属浏阳市,约有30万人。浏阳的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当地的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充满了浓郁的客家风情。

炎陵县虽然在客家人数量上不及浏阳,但却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炎陵县,客家人在全县人口以及居住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各种风俗习惯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在20万常住人口中,炎陵有13万多客家人,占将近70%比例。客家人在全县16个乡镇(包括一个农场)均有居住,分布在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占县域总面积2/3。从聚集密度上看,海拔高的东、南部山区乡镇客家人密度大,海拔低的西部丘陵地区客家人比较少。例如,东部的十都镇,客家人占94.6%,约14,000多人,万、尹、龙三姓为土著,仅占全乡人口5%;沔渡镇占90%,石洲乡占100%;南部的水口镇占89.98%,策源乡占97%;西部的丘陵地区,大多为土著人居住,客家人仅占39%左右,但地处西部山区的船形乡,客家人却占85%。据1994年版《酃县志》记载:“清代县内共有移民123支迁入”,其中“广东的乳源、梅县、惠州、龙川、长乐、兴宁等地迁入61支。炎陵县的客家族群历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五个时期陆续迁入,以家族为单位统计,一共将近二百余支,其中宋代14支,元代9支,明代26支,清代132支,民国16支。到清末,公元1871年,炎陵县人口接近12万人。其中广东移入61支,江西移入33支,福建移入9支。

攸县也是湖南省客家人较多的县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县鸾山镇、柏市镇、黄丰桥镇等三个乡镇,人数逾万。鸾山的南源、桃源、殷家坊、东冲、漕联、七里、三联等8个村20个组,客家人就有曾、吴、梁、邱、张、李、翁、温、程、赖、高、刘、胡、钟、黄等姓氏,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漕泊地区的客家人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达30多名,占漕泊地区的革命烈士百分之三十二,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湖南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宋末元初,就有部分客家人开始迁入湖南。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大量的客家人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迁入湖南。特别是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中,许多客家人也随之来到湖南。他们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建设家园,与当地的原住民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

四川客家人:巴山蜀水间的客家传奇

四川,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同样也有着众多的客家人。四川是中国客家大本营(福建、广东、江西)之外,面积最大、客家人口最多的省区,是西部最大的客家聚居区。

四川现有的客家主要由清初闽、粤、赣客家移民后裔,以及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四川定居的客家人构成。其中清初闽、粤、赣客家移民及其后裔是四川客家的主体,也是四川客家历史文化根基之所在。

清初四川客家移民,主要来源于中国客家人最为集中的江西省的17个县(宁都、瑞金、兴国、赣县、南康、万安、上犹、大庾、安远、信丰、崇义、雩都、龙南、全南、定南、会昌、遂川),福建省的14个县(长汀、上杭、宁化、清流、龙岩、武平、永定、连城、漳平、南靖、诏安、平和、龙溪、建宁),广东省的28个县(程乡、兴宁、长乐、大埔、龙川、永安、河源、平远、镇平、丰顺、揭阳、饶平、海丰、陆丰、归善、博罗、增城、花县、和平、曲江、乳源、仁化、乐昌、翁源、始兴、南雄、连平、普宁),湖南省的5个县(桂阳、桂东、宜章、醴陵、酃县)。在入川的客家移民中,广东籍客家人数量最多,福建和江西籍客家人次之。

清前期的客家人大多通过水路进入四川。他们沿着纵横密布的江水河流,分散到河坝、平原、丘陵与山地,并以家族聚居形态,在巴山蜀水之间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成都平原是四川客家移民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清代客家人主要通过成渝东大路以及岷江、沱江水路进入成都平原。其中,清康熙末年以后,从荣昌、隆昌两县经东大路中转而来的客家人占大多数。由于客家移民较他省移民较晚抵达成都平原,故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贫瘠的龙泉山脉东、西两侧地带定居。在成都的东山地区,有几个场镇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俗称东山五大场,包括龙潭寺、石板滩、西河场、廖家场、甑子场。龙潭寺属于成华区,石板滩属于新都区,西河场属于龙泉驿区,甑子场还是属于龙泉驿区,廖家场是属于青白江区。以石板滩为中心往周边辐射十公里左右的圆圈内,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当地老一辈的客家人都称自己讲的是广东话,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大多数从广东那边迁过来的,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成都地区大约有100多万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38个乡镇,洛带古镇被誉为“西部第一客家古镇”,镇域人口4.5万人,85%以上的居民是客家移民后裔,客家话、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民俗传承至今。

沱江流域也是四川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区域。沿沱江及其支流的各市县,都有客家人的分布。在沱江上游的绵竹市东南部和绵远河一线的乡场是客家人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德阳、广汉是广东、福建客家移民聚居之地。在沱江中游的金堂县,客家移民中以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江西和福建客家移民次之。在沱江下游的资中、内江、仁寿、自贡、荣昌、泸州北部的部分市县,都聚居着大量的客家人,其人口数量和密度在全川位居前列。

岷江流域各市县是四川客家人主要的分布地区。客家人的分布以沿江场镇为主,密度向丘陵区、山区逐渐减小。其中,从乐山市往南,沿江的河坝大都聚居了数量不少的客家人。在宜宾市叙州区和翠屏区境内岷江两岸的各个乡场,多有客家人分布。岷江的重要支流越溪河从荣县的部分地区流过,由此形成川南一带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区。

长江沿线是四川客家人另一个集中分布区域。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就有大量客家人沿江迁徙定居,形成长江沿线的客家分布带。另外,部分客家人还沿着长江以南的支流和陆路,深入到四川盆地边缘的山地谋生定居。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客家人的重要分布区。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便有客家人在嘉陵江及其两大支流涪江、渠江沿岸迁入定居的记录。尤其在该流域内,还形成了以仪陇为代表的客家聚居区和方言岛,以及富有川北特色的客家文化。位于四川南充市的仪陇县是川东北最大的客家聚集地,目前居住着三十万客家儿女,分布在二十六个乡镇,被誉为川北客家第一县。朱德总司令和张思德同志就是四川仪陇县客家人。嘉陵江上游的秦岭和大巴山山区,在清代前期也吸引了包含广东客家人在内的各省移民前来开垦。

金沙江上游地区也是客家人聚居分布区域。自清雍正年间清廷在大小凉山以及乌蒙山区施行“改土归流”,设立宁远府、会理州,鼓励和招徕汉人垦殖以来,随着汉族移民的进入,到清乾隆中叶,大量来自成都平原和川南丘陵地区的客家人,在此区从事采矿、伐木、种蓝、栽烟、熬糖,并逐渐深入到凉山腹地。由于受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族群关系复杂的影响,此区客家人在分布上呈现出“沿河较多,山区较少”的格局。

关于四川客家人口数量,目前无法精确计算。综合各种文献资料推算,清朝前期闽、粤、赣三省迁入四川的客家移民人数不会少于100万人。在清代客家移民世代繁衍的基础上,再经过抗日战争以来半个世纪客家人的融会交流,目前四川客家人口数量中,客家方言文化群体估计约在150万左右,客家后裔估计不少于千万。

四川客家人的迁徙,与“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原因,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四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移民入川的政策,这就引发了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客家人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迁徙之路。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在四川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疆拓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湖南和四川的客家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但都有着共同的客家血脉和文化传承。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不仅传播了客家文化,也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他们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对客家文化的热爱始终不变。

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铭记先辈们的迁徙历史,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