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加密货币诈骗案件呈爆炸式增长。2022年,深圳破获一起虚拟货币诈骗案,项目方通过架设境外服务器非法设立交易所,发行毫无价值的“空气币”,骗取近1500名投资者共计2.2亿元资金。2025年湖南岳阳警方打掉一个以买卖虚拟币为幌子,专门为境外网
高鹏律师 | 首席数据官 | 数字经济团队创作 AI辅助
数字货币浪潮席卷全球,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远超普通投资者的想象。当炫目的高科技外衣包裹着精心设计的骗局,唯有法律智慧能揭开真相。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加密货币诈骗案件呈爆炸式增长。2022年,深圳破获一起虚拟货币诈骗案,项目方通过架设境外服务器非法设立交易所,发行毫无价值的“空气币”,骗取近1500名投资者共计2.2亿元资金。2025年湖南岳阳警方打掉一个以买卖虚拟币为幌子,专门为境外网赌、电诈、色情直播团伙洗钱的黑灰产团伙,半年内洗钱金额高达1.7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破碎的财富梦想。
01 加密货币诈骗的司法现状,九部门联合通知下的监管格局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划定法律红线: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一律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甚至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这意味着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重大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如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
02 诈骗分子常用手段,技术包装下的伪创新陷阱
许多诈骗项目打着“区块链”旗号,包装出看似高科技的项目白皮书,实则毫无技术支撑。这些被称为“空气币”的伪虚拟货币,既无实质性产品或服务,也无实际应用场景。
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优势,制作精美视频内容,冒充投资专家,甚至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形象、声音和口型,用于商品宣传,误导不了解的用户下单购买。
诈骗分子还常常推出所谓的“传销式代币发行”(ICO),通过拉人头发展下线,骗取大量投资者的资金。这些项目通常承诺高收益、低风险,但实际上往往没有任何真实业务支撑。
03 平台操控与洗钱风险,去中心化表象下的黑暗现实
虚拟货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价格波动剧烈且容易被庄家操控。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煽动“恐慌”“狂热”情绪,配合平台暗箱操作,让普通投资者沦为“待割的韭菜”。
2020年7月,何某等人设计开发某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通过平台“后门”任意修改币价,并能不经用户同意将用户投资的虚拟货币进行置换,最终骗取虚拟货币折合人民币7776万余元。
基于虚拟货币匿名性、跨境流通性等特点,其已成为犯罪集团转移赃款的“工具”。投资者在“高收益”诱惑下,可能不经意间卷入洗钱犯罪链条。
04 法律后果与维权困境,刑事打击与民事维权并重
数字货币诈骗行为可能涉及多项刑事罪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第192条)、诈骗罪(第266条)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76条)。
对于未构成刑事犯罪但违反相关规定的数字货币项目,监管机构可能对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证券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将被责令停止,并处以罚款。
在民事维权方面,受害者面临巨大挑战。2025年重庆市荣昌区一则案例中,王某向骆某转款人民币8289元委托购买“BYBIT平台U币”全部亏空,法院最终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用法定货币买卖和炒作未经批准流通的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相关行为造成的后果应当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来源:关注中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