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陶渊明更仙!南宋顶流道士白玉蟾:让武夷山水开口说话的奇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7:46 3

摘要:白玉蟾(约1134~1229),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后因母亲改嫁白氏,遂改姓白,名玉蟾。他出生于福建闽清,祖籍福建莆田,是中国道教南宗五祖之一。

白玉蟾(约1134~1229),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后因母亲改嫁白氏,遂改姓白,名玉蟾。他出生于福建闽清,祖籍福建莆田,是中国道教南宗五祖之一。

白玉蟾继承和发展了道教南宗的丹道理论,是道教南宗实际创立者。他积极传播丹道思想,广收门徒,使得南宗道教在当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内容涉及道教理论、修炼方法、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是研究道教南宗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白玉蟾的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其诗文风格豪放洒脱、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融入了道教的教义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抒怀、修仙问道等。在描绘山水时,如《武夷有感》组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武夷山不同季节的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在表达修仙问道情怀时,又体现出对道教神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武夷有感 其一 春 南宋 · 白玉蟾

雨霁烟凝正夕阳,子规啼断几人肠。

东风不动些情思,无限落花春自香。

"雨霁烟凝正夕阳"开篇即展现一幅动态画卷:雨后初晴,烟霭凝结于暮色中,夕阳余晖为万物镀上金边。这抹"夕阳"既是实景,又隐喻着春光将逝的惆怅。

次句"子规啼断几人肠"引入听觉意象,杜鹃鸟(子规)的悲鸣穿透暮色,"啼断"二字强化了声音的凄厉与绵长。诗人设问"几人肠",实则自问自答——在这武夷山水间,有多少游子如他一般,被这声声啼鸣牵动乡愁?

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超然视角观照自然:"东风不动些情思,无限落花春自香"。东风本是春的使者,此处却"不动情思",仿佛一位冷静的旁观者。而"无限落花"在无人怜惜中依然"春自香",道出了春光自在的本质——不为人的情感所左右,自有其生生不息的韵律。

全诗通过"雨霁-夕阳-子规-落花"的意象链,完成了一次从伤春到悟春的情感升华。白玉蟾以道士特有的超脱眼光,看透了春日美景中蕴含的生命哲理:东风无情,落花有意,而真正的春天,从来不需要人类的悲喜来证明它的存在。这种物我两忘的感悟,正是宋代文人山水诗中的最高境界。

武夷有感 其二 夏 南宋 · 白玉蟾

莺唤绿杨抽嫩叶,蝶催碧藕发新花。

飒然一点薰风至,日落前山噪乱鸦。

"莺唤绿杨抽嫩叶,蝶催碧藕发新花",开篇即以拟人手法展现生命的律动——黄莺的啼鸣催促绿杨萌发嫩芽,彩蝶的翩跹激发碧藕绽放新花。诗人巧妙运用"唤""催"二字,将动物与植物置于互动关系中,形成一幅万物相生、彼此唤醒的生动画面。

后两句"飒然一点薰风至,日落前山噪乱鸦"笔锋突转,由生机盎然转入苍茫暮色。"飒然"一词精准捕捉了南风乍起的瞬间触感,而"一点"则极言薰风之微妙,仿佛自然界的轻轻叹息。随着薰风而至,日影西沉,前山骤然响起乌鸦的嘈杂啼鸣,为宁静的夏日黄昏投下一抹神秘色彩。

全诗四句暗合时间流转:从白昼的生机勃发到黄昏的沉寂预兆。诗人通过"莺-蝶-薰风-乱鸦"的意象链条,展现夏季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末句"噪乱鸦"的运用,在传统意象中,鸦鸣常与不祥相关,但在此处,它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夏日黄昏特有的苍茫氛围,暗示着繁华背后的无常。

武夷有感 其三 秋 南宋 · 白玉蟾

雨馀秋藓几堆锦,日出朝葵千簇金。

对景适然发清啸,野猿惊泣绿杨深。

"雨馀秋藓几堆锦,日出朝葵千簇金",开篇即以工笔细描秋日晨昏的绚烂——雨后湿润的苔藓如锦缎般斑斓堆叠,朝阳下的向日葵似金箔般璀璨成簇。诗人连用"几堆锦""千簇金"两个瑰丽比喻,将平凡的苔藓与向日葵升华为视觉奇观,展现了秋日武夷特有的斑斓色调。

后两句"对景适然发清啸,野猿惊泣绿杨深"陡然转入人与自然的神秘互动。诗人面对如此美景,不禁发出悠然长啸,这声清啸竟惊动了深谷中的野猿,引得它们在绿杨深处发出似泣似诉的回应。一个"适然",道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会心领悟;而"惊泣"二字,则赋予野猿人性化的情绪反应,暗示着这场邂逅中的情感共鸣。

全诗通过"秋藓-朝葵-清啸-野猿"的意象流转,完成了一次从视觉愉悦到心灵震撼的升华。白玉蟾以道士特有的敏感心灵,捕捉到了秋日武夷最具灵性的瞬间——雨后苔藓的锦绣、朝阳向日葵的金辉、清啸穿越山谷的回响、野猿在杨柳深处的应答。这种物我之间的奇妙对话,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对自然灵魂的深情叩问。诗人最终在清啸中与野猿产生共鸣,暗示着在武夷的秋色里,人与万物原是一体,共享着天地间的清寂与灵动。

武夷有感 其四 冬 南宋 · 白玉蟾

几尺雪藏山径暮,一枝梅簇洞门春。

溪头昨夜冰寒绿,风捲彤云发晓嗔。

"几尺雪藏山径暮"以宏大的空间感开篇,积雪覆盖山径,暮色四合,"藏"字既写雪之深厚,又暗喻冬对尘世的遮蔽,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清冷意境。次句"一枝梅簇洞门春"笔锋忽转,洞门处一枝梅花簇拥绽放,以局部的盎然春意打破了整体的寒冬氛围,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与意境反差。

后两句"溪头昨夜冰寒绿,风捲彤云发晓嗔"进一步深化冬景的矛盾美感。"冰寒绿"三字尤见锤炼功夫,既写溪水结冰的寒意,又保留绿水本有的生机色泽,而"风捲彤云发晓嗔"则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情绪——彤云被风卷动,似在清晨发出不悦的怒吼。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处理,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又暗喻着冬日严酷外表下隐藏的生命律动。

全诗通过"雪藏-梅簇-冰寒-风嗔"的意象序列,演绎着冬日的双重性格:既有覆盖一切的肃杀,又有破茧而出的希望。白玉蟾以道士的通透眼光,在凛冽冬景中窥见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几尺积雪掩不住一枝梅花的春信,凛冽寒风挡不住溪水暗藏的碧色。这种对冬日矛盾之美的捕捉,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季节描写,成为对生命本质的禅意参悟:在最严酷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最顽强的生机。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