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咏雪》一文中用“ ”和“ ”比喻大雪纷飞的情景。《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 “ ”。《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 “ ”。《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练习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下车引之
(5)寒雪日内集 (6)与儿女讲论文义
(7)俄而雪骤 (8)公欣然曰
(9)撒盐空中差可拟 (10)尊君在不
(11)家君 (12)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元方/时年七岁
D.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句子中谦辞、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大名,真是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
B.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表示感谢。
4.根据要求填空。
《咏雪》一文中用“ ”和“ ”比喻大雪纷飞的情景。《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 “ ”。《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 “ ”。《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5.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
B.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做过太丘长。
C.《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D.《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6.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 (朝代)临川王 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 》篇。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
(4)入门不顾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周宅酆、镐①,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酆(fēng):古代地名。在今陕西鄠邑区东。镐(hào):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②高葆:堡垒类的建筑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去后乃至
(2)下车引之
(3)褒姒大说
(4)因数击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3.甲文中的“友人”已经知错,“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①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③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去:离开
B.候袁公 候:等候
C.远近称之 称:称赞
D.周公不师孔子 师:学习
2.句子翻译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
(2)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译: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乙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5.指出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6.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诚实、守信的少年,除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杰出少年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风起 因: 乘, 趁
B.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
C.诸儿竞走取之 走:散步
D.唯戎不动 唯:只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人问之
3.句子翻译
(1)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
(2)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译:
4.王戎根据 推断李子是苦的。
5.【甲】文“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甲、 乙两文记录了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请根据你的理解,分别说说甲、乙两文中儿童的机敏聪慧之处。7.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
(1)离开 (2)不如,不及 (3)约定 (4)拉,牵拉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6)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章的义理 (7)不久,一会儿;急 (8)高兴的样子 (9)大体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11)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12)回头看
2.A 【解析】句子的节奏划分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A 【解析】B项,“家母”是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C项,“光临”意思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D项,“有幸”是谦辞,是说自己很幸运、有机会。
4.(1)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5)公大笑乐
5.A 【解析】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
6.南朝宋 刘义庆 志人 方正
二、
(一)1.(1)舍弃 (2)同“否” (3)离开 (4)回头看
【解析】本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同“否”,所以不要以今释古。“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的意思,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B 【解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分开。
3.(1)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2)那个友人(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来拉他。 【解析】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期”“日中”“引”等字词的翻译。
(二)
1.(1)才 (2)拉,牵拉 (3)同“悦”,愉快,高兴 (4)于是
2.(1)跟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走了。
(2)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3.示例一:不失礼。元方当时才7岁,便能用自己的智慧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惭愧,维护父亲名誉,实属不易。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与父亲平辈,是元方的长辈,应该尊敬长辈。虽说他有错,但是后来他也知错,应该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言之有意即可)
4.守信是做人之本。朋友不守信,连七岁小孩都瞧不起他;幽王戏弄诸侯,最后导致灭国。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诚实守信。
B①中午你不来,已经(就)是没有信用了,现在又对着儿子骂他父亲,更是没有礼貌了。②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司马光砸缸CA(1)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指李子。4.王戎根据李树在道路的旁边李子还有这么多,肯定是苦李才会出现这个结果来推断李子是苦的。
5.[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
6.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7.王戎是一个遇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李子苦的结论。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