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中青年人都处在一种“丧”的心态中,消极、懈怠、麻木等等,但是在“丧”的同时,又时不时的飘出一丝丝焦虑,殊不知,这些负面情绪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大脑。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中青年人都处在一种“丧”的心态中,消极、懈怠、麻木等等,但是在“丧”的同时,又时不时的飘出一丝丝焦虑,殊不知,这些负面情绪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大脑。
有科学研究显示:长时间受到负面情绪困扰的人,除了身体会感觉不舒服之外,他们大脑中的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沉积更多,表现出的认知能力也相对更差。
重点来了!认知功能下降,正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征兆之一。
今天给大家分享情绪与脑健康的深层联系,附赠一份护脑清单。
---
情绪失控时,大脑在经历什么?
1. 压力激素水平升高
当压力来袭,我们的大脑会像启动"警报系统",释放出皮质醇激素。《Nature Neuroscience》2018的研究显示,持续高水平的压力激素会让海马体(记忆中枢)体积缩小,所以我们才会越焦虑越健忘。
2. 神经资源竞争性调控
根据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作为执行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脑区,与杏仁核(Amygdala)这一边缘系统情绪信息处理的关键核团,在慢性应激状态下会形成神经资源竞争性调控关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神经影像学研究团队发现,长期处于焦虑障碍状态的个体,其前额叶灰质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呈现统计学显著下降(p神经可塑性退行性改变直接导致自上而下的认知调控能力受损,同时伴随杏仁核功能亢进,最终形成以边缘系统调控失衡为特征的情绪失调病理机制。
3. 神经元的致命诱惑
多巴胺的异常分泌会让我们陷入"报复性熬夜"的恶性循环。2022年《Cell》杂志揭示:睡眠不足时,清除脑内毒素的类淋巴系统效率下降60%,这直接导致第二天更易烦躁。
---
科学护脑:从"情绪调节"开始
👉黄金营养配方
- 早餐吃颗水煮蛋:蛋黄中的胆碱是合成血清素(快乐激素)的原料
- 黑巧克力:黄烷醇帮助提升脑血流速度28%
- 每周2次深海鱼:Omega-3脂肪酸让神经元膜更"柔韧"
👉修复型作息表
23:00前躺下:脑脊液在深度睡眠时开启"大扫除"模式
正午小憩20分钟:NASA研究证实能提升34%的决策准确率
周末不补觉:保持生物钟稳定比多睡2小时更重要
👉5分钟应急工具箱
- 478呼吸法:哈佛医学院推荐的焦虑急救术(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 掌心敷眼:用手掌温度激活前额叶的"冷静回路"
- 气味刺激:薄荷/柑橘精油涂抹腕部,刺激边缘系统产生愉悦感
---
大脑"关爱清单"计划
1. 建立情绪温度计
每天记录3次情绪峰值,观察何时容易"脑雾"
2. 打造5㎡疗愈角
在办公桌/客厅角落放置:
✅ 绿植(推荐虎尾兰,夜间释放氧气)
✅ 减压握力球(触觉刺激激活岛叶皮层)
✅ 白噪音播放器(雨声/篝火声诱发α脑波)
3. 启动脑力存款计划
每周进行2次"快乐储蓄":
- 晨间晒太阳10分钟,可以刺激血清素的合成
- 午间正念进食,专注咀嚼,不要打开下饭剧,激活眶额叶皮层
---
情绪不是大脑的敌人,而是健康晴雨表。当出现持续两周的晨起头痛、注意力涣散、味觉迟钝,就是大脑在发出SOS信号。
今天下班后,试着:
① 提前1站下车步行回家,通过运动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② 洗澡时哼唱喜欢的歌,可以帮助激活右脑情绪调节区
③ 睡前给手机设置"宵禁",睡前一小时不刷短视频,改成听播客,减少蓝光的干扰
快来打卡#今日份脑关爱#,让我们一起把焦虑转化为滋养神经元的养分。
好好爱自己的终极奥义,是成为自己大脑的终身监护人。
来源:脑健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