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吴融的五首诗作:《秋池》通过描绘清澈池水,映照出秋天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感慨。《木笔花》则抓住花苞的娇嫩形态,表达了对美的欣赏以及与人共赏、付诸笔墨的愿望。《微雨》捕捉了春日细雨的朦胧情态,细腻描绘了雨中景物,烘托出一种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氛
吴融(850年-903年),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
本文吴融的五首诗作:《秋池》通过描绘清澈池水,映照出秋天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感慨。《木笔花》则抓住花苞的娇嫩形态,表达了对美的欣赏以及与人共赏、付诸笔墨的愿望。《微雨》捕捉了春日细雨的朦胧情态,细腻描绘了雨中景物,烘托出一种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氛围。
《闻歌》借听闻古老乐曲,引发出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慨叹,情感浓郁。《桃花》则一改清冷,热烈赞美了桃花的绚烂,并由此生发出对生命永恒与自然造化的奇特思考。
冷涵秋水碧溶溶,一片澄明见底空。
有日晴来云衬白,几时吹落叶浮红。
香啼蓼[liǎo]穗娟娟露,
乾动莲茎淅淅风。
凌晓无端照衰发,便悲霜雪镜光中。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汪秋天的池水。开篇就点出“冷涵秋水”,一个“冷”字,奠定了秋凉的基调。“碧溶溶”形容池水清澈碧绿,水波荡漾的样子。
紧接着“一片澄明见底空”,更是把水的清澈写到了极致,像一块透明的碧玉,能一眼看到底,没有什么遮挡。这种清澈,不光是视觉上的,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心境的空明,有点像王维诗里“空山不见人”那种禅意。
接着诗人转换视角,写池水映照的景物。“有日晴来云衬白”,晴朗的日子里,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给碧绿的池水镶上了一道白边,色彩很明丽。但这明丽是短暂的,“几时吹落叶浮红”,不知何时,秋风吹来了,片片红叶飘落水面,漂浮荡漾。
这一联,写了天光云影,也写了时序变迁。白云的“白”和落叶的“红”,与池水的“碧”相互映衬,画面感很强。从“晴来”到“吹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天气的变化,秋意渐浓。
然后,诗人把目光聚焦到池边的景物。“香啼蓼穗娟娟露”,蓼是一种水边常见的植物,秋天开花结穗。这里的“香”可能是指蓼花或秋草的清香。“啼”字用得非常传神,好像是蓼穗在暗自啜泣,那“娟娟露”就是它挂在上面的晶莹泪珠。这个拟人化的写法,把秋露点缀下的蓼穗写得楚楚动人,带着淡淡的哀愁。
“乾动莲茎淅淅风”,夏天茂盛的荷花已经凋谢,剩下干枯的莲茎在秋风中摇动,发出“淅淅”的声响。这里的“乾”字点明了季节特征,莲叶枯萎,生命走向衰败。风吹枯茎的声音,更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感。李商隐写过“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借残荷表达相似的意境。
最后两句,诗人由景及人,由池水观照到自身。“凌晓无端照衰发”,清晨天亮时,诗人无意间走到池边,清澈的池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日益衰老的发丝。“便悲霜雪镜光中”,看到自己头发像霜雪般斑白,倒映在明亮的“镜光”(指池水)之中,一种悲从中来的伤感油然而生。
秋天的清冷、万物的凋零,最终都汇聚到诗人对自身生命老去的感慨上。这种由外在景物触发内心悲秋、伤时、叹老的情感,是古典诗歌常见的母题。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表达过类似的苍凉心境。吴融这首诗,把秋池的清、静、冷、衰与个人的衰老悲哀巧妙融合,意境深远。
整首诗从写景到抒情,层次清晰,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情感抒发自然真切。一池秋水,映照出天地万物,也映照出诗人敏感的心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嫩如新竹管初齐,粉腻红轻样可携。
谁与诗人偎槛看,好于笺墨并分题。
吴融这首小诗,写的是木笔花。木笔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玉兰花,或者叫辛夷。因为它含苞待放的时候,花苞外面有层毛茸茸的苞衣,形状尖尖的,很像毛笔头,所以古人称它“木笔”。
第一句“嫩如新竹管初齐”,诗人抓住木笔花苞的特点来写。说它娇嫩得如同刚长出来的竹笋那样,形状整齐。“新竹管”的比喻很形象,点出了花苞修长挺拔、干净利落的形态。“初齐”则写出花苞紧密排列,尚未完全绽放的状态。这是一种含蓄的美,充满了生命力。
第二句“粉腻红轻样可携”,继续描绘花苞的质感和颜色。“粉腻”形容花苞表面似乎带有一层细腻的白粉,触感温润。“红轻”是说花苞上带着淡淡的粉红色,颜色轻柔而不俗艳。“样可携”是说它的样子小巧玲珑,惹人喜爱,仿佛可以捧在手里把玩。这一句从视觉和触觉上,把木笔花苞那种娇嫩、雅致、可爱的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转入诗人的感受和联想。“谁与诗人偎槛看”,诗人独自凭栏欣赏这美丽的木笔花,不禁发出感慨:有谁能和我一起依偎在栏杆旁,共同欣赏这美景呢?这个“谁与”带着一点点的期盼,也流露出些许的孤单。良辰美景,若能有知己共赏,该是多么惬意的事。这让人想到很多古诗中“独酌无相亲”、“感此伤妾心”的情绪。
最后一句“好于笺墨并分题”,是诗人对木笔花的最高赞美。他说,这木笔花的美,实在太适合入诗入画了。“笺墨”指纸笔,代表着绘画和作诗。“并分题”是说大家一起围绕着这花来吟咏、描绘。诗人觉得,对着这样美好的花,最好的回应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这不仅表达了花的美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也体现了古代文人“格物致知”,从自然景物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创作灵感的传统。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对着美景饮酒赋诗,就是这种雅兴的体现。
这首绝句篇幅虽短,但观察细致,比喻贴切。诗人不仅写出了木笔花的外在形态美,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他笔下的木笔花,既是自然的造物,也是文人情怀的寄托。短短二十八个字,清新雅致,余味悠长。
天青织未遍,风急舞难成。
粉重低飞蝶,黄沈不语莺。
自随春霭乱,还放夕阳明。
惆怅池塘上,荷珠点点倾。
吴融的《微雨》这首诗,捕捉了春日里一场细雨的独特情态。诗题点明是“微雨”,不是滂沱大雨,也不是连绵阴雨,重点在一个“微”字。
开头两句“天青织未遍,风急舞难成”,就精准地描绘了微雨的特点。“天青织未遍”,是说天空并未被乌云完全遮蔽,还能看到青色的底子,雨云像是没有织密的布,稀疏地分布着。这就点出了雨势不大。“风急舞难成”,虽然风刮得有些急,但因为雨点太小太轻,不成规模,所以无法像大雨那样随风狂舞,形成雨幕。这两句用语非常巧妙,“织”和“舞”都带有人情味,把雨和风写活了,也准确传达了“微”的感觉。
接下来两句,诗人观察细雨中生物的反应。“粉重低飞蝶”,蝴蝶的翅膀上沾了细密的雨珠,像是扑上了一层厚厚的粉,增加了重量,所以只能低低地飞着。“黄沈不语莺”,黄莺鸟大概也被细雨打湿了羽毛,鲜亮的黄色显得有些黯淡(沈,同“沉”,有深、重的意思,这里形容色彩或状态),而且也不再鸣叫,静默无声。
这两个细节非常生动。蝴蝶低飞,黄莺不语,都是微雨影响下的景象,侧面烘托出雨的细密和湿润,也带出一种宁静甚至有点压抑的氛围。
中间两句写雨的变化和持续时间。“自随春霭乱”,这细雨混杂在春天的薄雾(霭)中,飘飘洒洒,没有固定的方向,显得有些迷蒙零乱。“还放夕阳明”,写雨的短暂。雨并没有下很久,到了傍晚时分,雨停了,云也散了,又露出了明亮的夕阳。这一句由阴转晴,让整个画面亮了起来,也暗示了这场微雨的来去匆匆。
最后两句回到诗人的心绪和雨后的景象。“惆怅池塘上”,诗人站在池塘边,心里却感到有些“惆怅”。这惆怅或许是因为春光易逝,或许是雨中万物的沉寂引发的伤感,也或许是对刚才那场若有若无的微雨带走的某种情绪的留恋。
诗人的心绪和这微雨一样,朦胧而微妙。“荷珠点点倾”,雨后的荷叶上凝结了许多水珠,晶莹剔透,如同珍珠一般。随着荷叶微微晃动,这些“荷珠”一颗颗滚落下来(倾)。这是雨后常见的景象,非常清新美丽。白居易《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是借珠落玉盘的清脆来描摹。吴融这里用“荷珠点点倾”作结,画面清丽,但结合上一句的“惆怅”,这美丽的景象似乎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
全诗围绕“微”字展开,观察细致入微,用词精准传神。从天空到地面,从风雨到动植物,再到雨后景象和诗人心情,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它不仅描绘了一场春日微雨,更传达出一种细腻、朦胧、略带伤感的情绪。
贯珠一夜奏累累,尽是荀家旧教词。
落尽梁尘肠不断,九原谁报小怜知。
这首《闻歌》,写的是听歌时的复杂感受,其中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慨叹和人生悲哀。
第一句“贯珠一夜奏累累”,描写歌声。歌声如同串起来的珍珠(贯珠),连绵不绝(累累),持续了整整一夜。这个比喻形容歌声圆润流转,节奏清晰,而且表演时间很长。这暗示了歌声本身的精妙和演唱者的投入。
第二句“尽是荀家旧教词”,点明了歌曲的内容和来历。所演唱的全部是“荀家”流传下来的老曲子。“荀家”一般认为是指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荀勖(xù)。荀勖精通音律,曾改革乐器,整理古乐。说这些歌是“荀家旧教词”,说明这些歌曲历史悠久,格调高雅,是经过名家传授的正宗音乐。这就为后面的感慨铺垫了文化和历史的厚度。
第三句“落尽梁尘肠不断”,写诗人听歌后的强烈反应。“落尽梁尘”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韩诗外传》或刘向《别录》,说古代有个叫余音的人唱歌,声音绕梁三日不绝,甚至能把房梁上的灰尘震落下来。这里用来形容歌声极其动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肠不断”则是化用了“肝肠寸断”的说法,形容内心极度悲伤、痛苦。听到如此美妙却又古老的歌声,诗人非但没有愉悦,反而悲从中来,情绪激动到了极点。
这强烈的悲伤从何而来?最后一句给出了线索。“九原谁报小怜知”,“九原”是古代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黄泉之下。“小怜”指的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冯小怜。冯小怜以美貌和能歌善舞著称,高纬对她极其宠爱,甚至到了国事荒废的地步,最终导致北齐灭亡。
诗人在这里设问:谁能到九泉之下去告诉冯小怜(这动人的歌声,或者这歌声引发的悲伤)呢?这句问得非常沉痛。它把当前的歌声与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联系起来。
为什么听到荀勖时代的雅乐,会让诗人想到亡国的冯小怜,并感到“肠断”呢?这其中可能有多重含义。一是感慨音乐的美妙与人世的无常。荀勖的音乐流传下来了,但创造音乐的时代、享受音乐的人早已灰飞烟灭。二是借古讽今,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诗人可能从北齐亡国的旧事联想到了唐朝的危机,产生了黍离之悲。三是可能与冯小怜本人的经历有关,她虽是宠妃,但最终国破家亡,结局悲惨。这动人的“旧教词”或许也让她想起昔日的繁华与最终的幻灭。
诗人听着古老的歌声,想到这位历史上的悲剧女性,也可能是在感慨红颜薄命,或者是一切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普遍命运。
吴融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个人命运也多舛。这首诗借听歌抒怀,熔铸了历史典故,将个人的悲伤与家国之思、历史之叹交织在一起,显得沉郁苍凉。歌声越是美妙,对比现实和历史的残酷,就越是让人“肠断”。这种深沉的悲慨,正是晚唐诗歌常见的情感基调。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吴融的这首《桃花》诗,与他笔下常见的清冷、伤感风格不同,显得非常热烈、明快,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叹和对永恒的思考。
前两句着力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满树和娇烂漫红”,整棵桃树都开满了花,带着娇嫩的风姿(和娇),色彩是那么的绚烂、奔放、红艳(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成千上万的枝条上,都缀满了像丹砂一样明亮的色彩(丹彩),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春融),闪耀着灼人的光芒(灼)。
这两句诗,用了“满”、“万”来写花的繁盛,“和娇”、“烂漫”、“丹彩”、“灼”等词,层层递进,把桃花那种蓬勃、热烈、明艳到极致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色彩浓烈,气势磅礴,仿佛整个春天都被这桃花点燃了。与许多写桃花带着伤春、易逝情调的诗不同(比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吴融这两句纯粹是在赞美桃花绽放时的辉煌。
后两句则由眼前盛景引发了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何当结作千年实”,诗人看着这灿烂的桃花,突然生出一个愿望:什么时候(何当)这些花能结出可以保存千年的果实呢?这显然不是普通的桃子,而是寄寓了诗人对永恒生命的向往。在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的蟠桃就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千年实”。诗人或许是联想到了这个传说,希望这美好的生命力能够超越短暂的花期,凝结成永恒的存在。
最后一句“将示人间造化工”,点明了这个愿望的目的。如果真能结出“千年实”,那就可以向世人展示(将示人间)大自然创造万物的神奇力量(造化工)。“造化”是古代哲学里常说的概念,指创造、化育万物的自然力或规律。“工”则强调其精妙、伟大的力量。
诗人被桃花的盛美所震撼,进而思考这背后驱动生命循环、创造奇迹的力量。他希望通过一种永恒的形态(千年实),让人们都能认识到这种伟大的“造化工”。这已经从单纯的赏花,上升到了对宇宙生命本源的哲学追问。
这首绝句,前两句极写桃花之盛美、热烈,后两句则由美生发出对永恒和造化之功的奇想与赞叹。全诗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它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曲对生命力的赞歌,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和对不朽的渴望。
在晚唐诗歌普遍低回哀婉的氛围中,这首诗展现出的健朗气象和哲学思辨,显得尤为突出。它告诉我们,即使在衰世,诗人依然能从自然中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并由此产生超越现实的宏大思考。
来源:超君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