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美洲印第安文明,人们总会想到神秘的玛雅历法、宏伟的阿兹特克金字塔。但最近,一则颠覆认知的发现引发考古圈热议:印第安人标志性的乐器排箫,竟被指“源自中国”,而浙江更是被推测为美洲文明的“文化起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提到美洲印第安文明,人们总会想到神秘的玛雅历法、宏伟的阿兹特克金字塔。但最近,一则颠覆认知的发现引发考古圈热议:印第安人标志性的乐器排箫,竟被指“源自中国”,而浙江更是被推测为美洲文明的“文化起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排箫,这种由多根音管并排组成的独特乐器,一直被视为印第安文化的符号之一。但细究起来,它与中国古代排箫的相似度,高到让人难以置信。
中国考古发现的西周骨质排箫、春秋战国时期的排箫,均为13管设计,管身以三道编绳固定;而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的印第安排箫(当地称“朗达多”),不仅同样是多管并列造型,连“三道编绳”的细节都丝毫不差。即便部分美洲排箫管数不同(如玻利维亚8管、部分印第安部落7管),但其核心构造与中国排箫如出一辙。
更令人惊讶的是文献记载:中国《风俗通》提“舜作箫,十管”,《广雅》载“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可见中国排箫管数本就不固定;而美洲排箫管数从6管到13管不等,恰好与中国排箫的“灵活配置”完美契合。这种“连细节都像复制粘贴”的相似度,让研究者直言:“绝不可能是巧合!”
若说形制相似还不够,那“雌雄排箫”的独特传统,更是给“同源说”添了重磅筹码。
在美洲安第斯高原的的喀喀湖地区,印第安排箫有着明确的“雄性”“雌性”之分;而中国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九千年前骨箫(用丹顶鹤胫骨制成),同样存在“雌雄配对”的设计!更绝的是,直到今天,广西隆林苗族流传的双管排箫“长积”,仍保留着“一公一母”的传统,与美洲排箫的古老习俗遥相呼应。
从材质上看,美洲最古老的排箫(秘鲁奇日卡遗址出土,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用禽类胫骨制成;而中国贾湖骨箫不仅同样以禽骨为料,年代还比美洲早了足足五千年。这种“材质、习俗、功能”的三重吻合,被认为是排箫“中国起源”的关键证据。
既然排箫源自中国,那它又是如何跨越太平洋,传到美洲的?研究者给出了大胆推测:传播起点就在浙江,时间最晚在六千年前的夏朝中期。
据考证,浙江曾是夏代都城所在地,也是早期海洋文明的核心区域。研究者认为,当时居住在东南沿海的夏后氏、有虞氏部落,带着排箫等文化符号,从浙江出海,沿着太平洋航线,经复活节岛抵达南美秘鲁一带,将中国的排箫文化及其他文明成果,“移植”到了美洲大陆。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此前有研究指出,巴西亚马逊曾发现疑似中国有虞氏的瓮棺,美洲部分遗址出土文物的风格,也与浙江夏代遗存高度相似。而排箫的传播,被认为是“夏人渡海移民、输出文化”的重要佐证,甚至有观点提出,这或许意味着“美洲文明的起点,就在中国浙江”。
尽管这一说法仍存争议,不少学者对“跨洋传播”的细节持谨慎态度,但排箫在形制、习俗、材质上的诸多“巧合”,已足够颠覆人们对中美古代文明交流的认知。未来,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出现,或许会有更多关于“中美文明同源”的秘密被揭开,而浙江与美洲文明的这段“遥远联结”,也将成为考古界最具话题性的谜题之一。
来源:山海拾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