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聊到姐姐李敏,赞不绝口: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4:00 1

摘要:没有人天生就明白很多道理,如果一个人特别的清醒,大多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李敏的“明白”,从年少时养成的。

2008 年的李讷,已经年纪很大了,她坐在轮椅上,说佩服姐姐李敏。

李讷认为,姐姐李敏不仅自己活得明白,还把两个孩子教得特别有出息。

李敏到底做了什么,让李讷如此佩服呢?

没有人天生就明白很多道理,如果一个人特别的清醒,大多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李敏的“明白”,从年少时养成的。

1936 年,4 岁的她跟着母亲贺子珍远赴苏联,直到 1947 年才回到祖国。

在莫斯科的十几年里,她学着用俄语交流,跟着老师读文学、算数学,陌生的环境没让她变得怯懦,反而养成了“凡事靠自己”的习惯。

后来她回忆起那段日子,悟出了一个道理,没人能一直帮你,自己站稳了才最踏实,这种观念,成了她一生的行为准则。

1959 年,李敏在武汉与空军飞行教员孔令华结婚。这场婚礼没有大摆宴席,没有邀请宾客,甚至连像样的仪式都没有。两人只拍了一张合影,就算完成了终身大事。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低调,李敏认为日子是自己过的,不用让别人看,她不愿借着家庭背景吸引关注,只想做个普通的妻子、普通的军人家属。

婚后,她搬进部队家属院,跟着邻居学做饭、缝衣服,出门买菜时也和大家一样排队,没人知道这个说话温和的女人,有着特殊的家庭身份。

1962 年 10 月 27 日,李敏在北京中南海医院生下儿子。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他刚批完一份文件,听到喜讯后放下笔,笑着对身边人说:“七十岁当外公,这可是‘升官’了。”

当天,毛主席特意赶到病房,看着襁褓里的外孙,眼神里满是温柔。

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请毛主席给孩子取名,毛主席沉吟了一会儿,说:“昨天是十月革命纪念日,就叫‘继宁’吧,取‘继承列宁志’的意思。”

就这样,孔继宁的名字定了下来,小名“二毛”,透着家人间的亲昵。

毛主席很喜欢这个外孙,常借着去李敏宿舍的机会,抱起孔继宁逗乐。他说的湖南话,孩子听不懂,却总被逗得咯咯笑,那些短暂的时光,成了毛主席工作间隙难得的轻松时刻。

但李敏从没想过借着这种亲近搞特殊。孔继宁上小学时,填写家庭信息表,她告诉儿子:“就写‘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职员’。”

所以在同学眼里,孔继宁只是个普通的男孩,和大家一起上课、玩耍,没人知道他的外公是谁。

这种“普通”,是李敏给孩子上的第一堂人生课。

李敏教给孩子的,不止是“低调”,还有“踏实”。

孔继宁十五岁时,去江西农村参加劳动,跟着老社员一起挑石头、装沙包,修水库时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没喊过一声累。

老社员看着这个皮肤白净的城里男孩,忍不住夸:“这伢仔不像娇生惯养的,能吃苦!”这句评价,是对李敏教育最好的认可。

1972 年,李敏在上海生下女儿。贺子珍抱着外孙女,看到孩子下巴上的一颗痣,忍不住说:“跟他(毛主席)小时候一模一样!”

后来,李敏把女儿的照片寄给毛主席,毛主席在照片背后写下“孔东梅”三个字,还特意批注:“东取我名,梅取我所爱之花。”

这份批注,被李讷的长子李诵天珍藏起来,后来收进了家谱,成了家族里的一段温暖记忆。

孔东梅长大后,和哥哥一样,走的是“靠自己”的路。

1999 年,她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硕士,导师问她是否与孔子同宗,孔东梅笑着答:“我更熟悉毛泽东那一支的故事。”

这份坦然,像极了母亲李敏的风格。

而李敏对子女的影响,不止在“踏实”,更在“有担当”。

1997 年,孔继宁从部队退伍后投身商海,赚来的钱大多投入了公益。他支持革命纪念馆建设,参与党史资料整理,还资助了不少困难学生。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继宁说:“母亲总告诉我们,要记得帮过别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

孔东梅回国后,创办了东润菊香书屋,专注于红色文化传播,后来又成立东润公益基金会,发起“给欠发达地区最好的一节课”项目。

她不喜欢参加剪彩仪式,却常坐在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室后排,给老师递粉笔、帮学生整理课本。有人问她“做公益烧钱值不值”,孔东梅说:“外公的书桌就一块木板,却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我想试试,能不能用一支粉笔、一堂课,帮孩子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李敏的“本事”,还藏在她对妹妹李讷的照顾里。

1976 年,毛主席去世后,李讷的生活陷入困境。母亲入狱,她在《解放军报》工作时被同事疏远,后来辞职在家,连冬天取暖的煤都要精打细算。

就在这时,李敏默默伸出了手。她隔三岔五往李讷家送米、送菜,有时还会留下一些现钞,却从不多说一句话。

李讷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说:“姐姐送来的不只是米和菜,还有一口热饭、一份踏实。那些日子,是她帮我扛过来的。”

2008 年冬天,李讷在医院里提到姐姐时,眼神里满是敬佩。

她对护士说:“有的人活得风光,却管不好自己的家。有的人低调生活,却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姐姐就是后者。她教孩子‘靠自己’,教他们‘有担当’,这比什么都重要。”

李敏的“本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把普通的日子过明白,把孩子教得有出息。这份“本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让李讷由衷地佩服。

参考资料:

贺子珍、李敏、孔东梅 毛泽东家代女性的百年传奇(2)

2009年07月29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沈从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