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五十年追梦》之赠书感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4:05 5

摘要:今天,我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为县文化馆赠送200本我的新出版的《凤州漫记》,发自内心地表达我对给予我文学生命的县文化馆和山地凤县的热爱,并不得不再次提起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些凤县文化前辈。

赠书感言

——2016年4月8日在县文化馆赠书仪式上

文/曲歌

上图为作者出版的文集《五十年追梦》封面及本文首页。

上图为作者向县文化馆人员赠书的情景。

尊敬的各位文化同仁、各位朋友!

今天,我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为县文化馆赠送200本我的新出版的《凤州漫记》,发自内心地表达我对给予我文学生命的县文化馆和山地凤县的热爱,并不得不再次提起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些凤县文化前辈。

大家知道,作为一个对文学“发烧”度不减的人,与人、与地结缘,自然多以文为媒。我虽生于商州,却视凤县为故乡,其中不单是因为我的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迁居于凤县,而是凤县在文学上对我的滋养扶持之恩。

上图为作者七十年代与参加县故事创作培训班的人员留影,左二为当时在凤县,后任长安文艺月刊总编的白浪。

上图为作者七十年代在陇县参加宝鸡市故事会时与当时在歧山县文化馆工作的作家李凤杰留影。

记得七十年代初,我退伍回到唐藏高崖村时,虽居于土窑洞,过着贫困的日子,却文心不泯地白昼奋战“大寨田” ,夜间爬在土炕上苦苦创作之时,是县文化馆顶着“文革”时期生产大队头儿,对文化本能的抵触,一次次的邀我参加县上的故事、小说等等的培训班,推荐我参加市上的故事会、创作班。更使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时为县委宣传部干事,后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我的文学导师崔仰乾,与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竟为落实我参加县上“故事创作班”的工分,亲自到公社革委会和大队,与大队和生产队领导据理力争。那“文艺创作也是革命工作,县上四毛多的误工补贴,不是让作者花的,必须给小张记工分”的话语常常言犹在耳,令人感动。

后来,我虽然成了一家大型军事化工厂的工人,却始终与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馆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与历任县委宣传部长和文化馆馆长结为师友,经常在一起“品茶论道”。就这样,在组织的关爱和支持下,我的创作不时小有收获,并获得了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和一些征文奖,并有幸参加了八十年代初文化部、省作协等联合在西安举办的“西北片儿童文学讲习班”;正因了与文学的缘分,后来,我创办并作了企业报《红星报》的主笔,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馆馆长以及县上的众多文朋诗友,更成为小报的“点评师”或作者,使我的文学视野不断得到拓展。

《红星报》创刊周年之际,著名作家贾平凹还特意为《红星报》“星河”副刊题词,《红星报》周年庆典,李凤杰、白浪、商子秦、沙陵等多名陕西作家、诗人及宝鸡日报、宝鸡电台记者及时任凤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崔仰乾、凤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官波舟等应邀莅临,多位参加庆典的作家、诗人还应约为凤县文学爱好者,举办了一场文学讲座。1987年8月,宝鸡市文联、作协在凤县举办了一次超过半个月的文学笔会,我有幸作为笔会的一员,并受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馆委托,担负了凤县作者与市文联、作协作家联络和为笔会服务的角色。

法国近代一位著名作家曾说道:“法国的社会是位历史学家,我是他的记录员。”1988年4月,在组织和师友们的努力下,我又成为凤县广播站的记者兼编辑,这使我与凤县和文学更有了难以割舍的缘分。对新闻和文学的热恋,使我给自己的文学定位,就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聚焦古凤州的凤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影响的人和事,做一名社会历史忠实的记录员,用我手中的笔,客观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通过文学,解剖凤县的人物和历史,通过凤县的发展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并希望若干年后,我的作品,能成为后人们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参照。

上图为作者1991年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文集《山地风流》封面封底照。

上图为作者202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山地子孙》封面封底照。

上图为作者2000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少年奇遇记》封面和版权页。

也正是自己的这一文学定位,使我觉得古凤州这方神奇的土地,简直有写不完的东西,常常让我忘记了八小时内外,忘记了节假日的采访和写作。就这样,在努力干好编辑、记者工作的同时,两年后的1990年,我献给了山地第一本书——散文、报告文学集《山地风流》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我献给山地的第二本书——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山地子孙》完成,当年,在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常智奇当时主办的《炎黄》丛刊全文发表。新千年,当我的儿童文学集《少年奇遇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已退休的崔仰乾老部长,便一再纵容我将《山地子孙》寄往北京试试,果然书稿寄出不久,我便接到作家出版社的出版通知,并于2001年5月正式出版。可以说我作品中的大量元素,就来源于凤县的矿山、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农家土炕、新村靓宅……

上图为作者在县文化馆赠书仪式上发言的情景。

上图为2016年4月14日作者向凤县留凤关镇酒铺村农村书屋赠送《凤州漫记》一书。

真是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我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了花甲老人。退休后,县文广局又聘我为文学创作室顾问,不仅使我以一颗感恩之心,为凤县的文学创作发挥余热,而且坚持笔耕不辍,成就了我献给山地凤县的又一本书——《凤州漫记》。这次我向宣传部、文化馆、县工人文化宫和部分乡镇及其农村书屋赠送价值2.4万余元的我的这本新书,不仅为了使更多的人热爱文学,并不断拿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让更多的人热爱凤县和献身火热的生活。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宝鸡市优秀退伍军人”等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