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法官,我收到第一期款项了,地毯也成功交付了,比调解协议原定日期差不多早了一周呢!”近日,某地毯公司负责人打来回电,隔着电话也能感受到他心中掩盖不住的喜悦。
“肖法官,我收到第一期款项了,地毯也成功交付了,比调解协议原定日期差不多早了一周呢!”近日,某地毯公司负责人打来回电,隔着电话也能感受到他心中掩盖不住的喜悦。
原来,清城法院高新区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长达四年因定制地毯交付引发的纠纷。
暗涌:地毯之争引纠纷
2021年,李某因承接某单位装修工程向某地毯公司订购地毯,双方签订了《地毯采购合同》。签订合同后,某地毯公司依约制作地毯。
运输地毯前夕,承接单位临时改变装修方案,将原来的一间大会议室拆分成两间小会议室,原订购的地毯无法进行使用。双方沟通协调后,地毯公司按照拆分后的会议室尺寸制作两张地毯,尺寸和颜色均改变。
地毯公司多次催促李某支付已经制作但尚未安装的地毯款项共18万余元未果,遂将李某诉至法院。
收案后,清城法院尝试诉前调解,但因双方意见分歧过大无法达成一致协议,该案于2024年12月24日正式立案。
“这地毯是按照你们要求定制的,现在地毯做出来了,说不要就不要,货款也不给,我们的损失谁来承担?”
“我们也没想到客户会临时改变装修方案,这地毯不符合规格,我们收货也用不上。更何况你的地毯生产是否完成谁知道呢,我们又没有实际收货。”
庭上,双方情绪激动,火力一度升级。在稳定双方情绪的同时,承办法官肖水红充分倾听了双方的诉求,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提炼了争议焦点:一是地毯有无实际生产,二是如果地毯已经生产,双方的利益如何平衡。
庭后,经重新整理案情,肖水红似乎有了破局的新方向。
破局:实地勘察定方向
“你们稍安勿躁,地毯有没有实际生产,我们去仓库一看便知。”经与双方沟通,2025年3月19日,肖水红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地毯公司仓库进行实地勘察。
“法官你看,这些都是李某当初和我们签订合同生产的地毯,从生产到现在都四年了,放在这里占地方,我们自行处理又不行,我们还没主张仓储费呢。”地毯公司负责人一边俯下身去展开地毯,一边无奈地说道。
看到这大大的几卷地毯,李某沉默了,肖水红也陷入了沉思……
地毯生产至今已近4年,且双方各执一词,如果一判了之,双方当事人心里的疙瘩不仅不会化解,还可能会上诉。
“再调解!尽可能找出调解的最优方案!”肖水红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
调和:4年纷争终化解
“李某,生产的地毯我们都看到已经在仓库存放多年,按照合同约定,你确实是要支付对方货款。”肖水红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先从被告李某入手,围绕案件事实、法律关系等方面释法说理,并劝诫李某要换位思考,恪守诚信原则。
见李某态度有所缓和,肖水红提出,“你是否愿意接收这批地毯,在扣除合同款项里面包含的运输费、税金等后,再支付剩余的货款给地毯公司?”
李某听后,当即同意了肖水红提出的方案。
随后,肖水红转向地毯公司一方,指出李某也并非故意违约,分析了目前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地毯一直堆在你们仓库也不是办法,你们是否可以考虑减免一部分利润,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货款金额,李某给付货款后将地毯拉走。”
“这个方案我们同意,但是因为李某违约在先,我们因此产生的律师费他要承担。另外,如何搬运、如何交付也要说清楚。”地毯公司略带担忧地说道。
“双方能否一人退一步,各自承担一半律师费。”经过多向沟通,肖水红不断在双方博弈中寻找平衡点,缩小分歧,促成调解。
最终在多番说理及劝解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李某支付地毯公司货款、律师费等共计17.5万元,李某于2025年3月30日一次性支付地毯公司13万元,剩余4.5万元李某于2025年7月20日一次性付清。地毯公司在收到第一笔款项后,帮李某通知车辆及安排人员将地毯搬运到货车上,运费由李某负担。
来源:生活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