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给中国三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那会儿西方不少人,拽成那样,谁都没想到中国后面真把这事办了。1945年的8月,广岛那么一下,直接把人类时代按进了核爆炸的快进键。世界,一夜之间喊出 “核”的名字。美国、苏联先疯起来,比谁蘑菇云更大;英国、法国也跟着蹦跶,八仙
中国原子弹的那些年:在“贫铀”诅咒下摸爬滚打的故事
“再给中国三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那会儿西方不少人,拽成那样,谁都没想到中国后面真把这事办了。1945年的8月,广岛那么一下,直接把人类时代按进了核爆炸的快进键。世界,一夜之间喊出 “核”的名字。美国、苏联先疯起来,比谁蘑菇云更大;英国、法国也跟着蹦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至于中国?那时候国家还穷成啥样,西方人瞧都不瞧一眼。他们嘴里的“中国搞原子弹?做梦!”在工业技术、铀矿储量都比不上别人家,连入口浓汤都喝不上,他们认定中国连零头都沾不上。
但后来发生的事儿,他们一半信也不敢相信。
其实,这段历史要拎出来说细节,还绕不过一个叫克拉普罗特的人。1789年,他在化验矿石时一不小心发现了铀。这兄弟也没想到,他随手定名的东西,有一天会搅得世界天翻地覆。接下来的百年里,铀说实话,就是桌角那个布偶,躺在元素周期表上打了个长盹,连路过的科学家都不想多看一眼。
时间来到20世纪四十年代,物理界大伙儿终于把核裂变研究明白了,一颗原子弹就差装上线了。这个时候,铀突然火了。成为全世界都抢着要的“宝贝疙瘩”。美国1945年在新墨西哥沙漠那次试爆,真不像电影里那么浪漫。现场据说砂石都烤化成玻璃了,那蘑菇云冒得人心惊胆跳。整个地球都在问——要是不抓紧找铀,不就得被核时代扔在后面?
1950年代,中国刚建国,还在为钢铁、粮食发愁。要想搞自己的原子弹,首先得有够用的铀。可中国人手里铀在哪?一连串大难题摆在面前:没经验、没技术、没设备,甚至连怎么挖、挖在哪都不知道。西方一边封锁技术,一边看热闹。中国这边,硬是阴沉着脸组了小队:地质学家、勘探工人、年轻学生、老头子,五花八门,扛着小锤、地图,钻进大山荒野。
那会儿国内还流行一句话: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们有时间也有信心。铀矿勘探队,分不清哪里是铀矿、哪里是普通石头,只能靠“感觉”+“学习”。冷天进野外,热天吃西北风,脚下踩的路,有时候根本不是路,还得瞅着狼、蛇、荒草。有人背着家当,一走就是一年,回来胡子拉碴,老婆孩子差点认不出。
专家那时候都说,世界第一大铀矿在澳洲,花岗岩里富铀。中国所以,也就在湖南、东北一带花岗岩底下反复找。1957年终于在湖南211矿区发现了铀矿,大家像过年一样,跟捡到宝似的,给矿区取名“711矿”,意思是“七一”建党节,核工业要翻开新篇章。夹杂着一股庄严。
可剧情没按中国人想的走。那次算是运气爆棚,之后这么多年,花岗岩底下几乎没再碰到大规模铀矿。白白花了无数人力物力,还是被全世界嘲笑:你中国,就那点家底,算啥核工业大国?
实际上,这“贫铀”的标签,没那么容易撕下来。那之后,国内铀矿的勘探几乎卡住了脖子。几十年过去,中国经济逐步崛起,电力需求一路往上飙,核电也水涨船高。可铀呢?供应还是捉襟见肘。到2022年,国内保障的铀矿只有不到两千吨,实际需要却接近一万。百分之八十都得靠进口——这么大体量的核电,生生受制在别人手里。专家们私下喝茶都唉声叹气:哪天国际环境一紧,我们会不会被卡脖子到发不出电?
不过,说中国人坐以待毙,那还真冤枉了。谁都知道,窘境之下必须往死里造路。地质调查人员、核能专家、政策制定者,像蚂蚁搬家,一点点拓荒、改进。以前经验是“跟着世界走”,大家都在花岗岩里找铀,中国也照搬。但吃了那么多年闭门羹,总得换脑筋。西北巨大的沉积盆地被重新盯上——那是几千万年的地质礼物,煤、油、气,层层叠叠,说不定铀也藏在里面。
2013年算是吃了顿大肉。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大岩铀矿被发现,总储量五万吨。直接把过去“花岗岩富铀”的说法给拧碎了。这下大家伙都盯住砂岩盆地了。煤田、油田附近,搞起了“煤铀共探”“油铀共探”。辽河油田2018年还在煤层里发现了特大型铀矿。那些年,地质队天天在盆地窝里转,脚底板都磨出泡。有专家调侃:“中国多少年找铀像摸瞎,终于找对门了。”
这些盆地里,矿产是“邻居矿”,煤、油、铀分布在一个锅里,谁吃谁,得用科学智慧分得清。只要这口锅做对了,以后中国铀储量翻倍都不稀奇。甚至,有人开始琢磨,干脆望向海洋。谁都知道,海水含铀——虽然提取难度超标,但愿望多大胆,技术就有多进步。计划说到2050年海水提铀能商业化,这场仗,没准会再打一遍。
与此同时,传统铀矿提取方式太笨重了,回收率低得让人心闹得慌。科学家开始搞微生物提铀,听起来新鲜,其实是让细菌帮忙张罗,把铀“吃”出来。工艺如果做成了,成本能跟着下去,铀矿开采的面子也能撑起来。
全行业在轰轰烈烈地闹腾,地质学家们东奔西跑,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红了眼,政策制定者时不时拍板。你说中国未来铀矿储量能不能再翻新?没人敢打包票。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说白了,都系在这些看不见的地下矿藏上。
我常想,如果当年那些勘探队员晚出生几十年,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是为了铀在冒险,而是在追自己的理想?历史里面,总有一些小人物,被大的时代推着走。他们的故事,绝不是一串数据能交代清楚的。那个广岛蘑菇云下的恐惧、那个“贫铀”嘲笑里的屈辱、那个勘探队伙食糊弄的饭菜、那个三十年的中国时间,最终交织成今天的命运底色。
所以,现在谁敢说中国永远造不出原子弹?我们也没法说,中国的铀矿故事就到此为止。未来什么样,谁知道?但历史总是留着点不确定,留给后来的人再去挖掘。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