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范老师——多红斌先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07:52 1

摘要:前些日子,《张掖日报》上一则消息跃入眼帘,我的师范老师多红斌先生再次向甘州区图书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图书。这则简讯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四十四载光阴荏苒,恍如昨日。那些与先生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提笔重温,将自己对先生的敬意,予以记

前些日子,《张掖日报》上一则消息跃入眼帘,我的师范老师多红斌先生再次向甘州区图书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图书。这则简讯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四十四载光阴荏苒,恍如昨日。那些与先生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提笔重温,将自己对先生的敬意,予以记述。

图为退休后的多红斌老师

一、教育有方,循循善诱

1981年8月26日,十六岁的我怀揣梦想走进张掖师范。初次离家的我,办完手续已是疲惫不堪,正坐在床边翻阅杂志时,宿舍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材挺拔、剑眉星目的青年教师走了进来,他与在场的每个人亲切握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与他人握手,只觉得他的手宽厚而温暖。“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多红斌,也是你们语文课老师,大家叫我多老师就好”。他坐在床边细心询问每个同学的情况,温声说道:“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这便是与先生的初遇。

一个细雨绵绵的夜晚,我们召开了第一次班会。先生用洪亮清晰的声音阐释师范生的含义,他说道:“同学们,从你们踏进师范学校的那天起,‘老师’这顶帽子就戴在你们头上了,这是很光荣的事,将来你们都会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人,老师不仅给学生教文化知识,还要教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一定要爱惜自身信誉。”他要求我们牢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信条,要求我们“三年学一身真本领,练一身硬功夫”,回报国和家。他提出了影响我一生的“五个一”准则,即“一颗感恩心,孝亲为国;一身正气,做人原则;一口官话(普通话),教育基础;一肚子文章,发展自己;一技之长,立足社会。”那天晚上,两个多小时,先生一直在讲述,从故事引出道理,第一次感受到先生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后来,才知道他成为老师前,已经有十年的社会经历,做知青、当工人、干警察,但他最热衷于读书。

以前语文是我的短板,在先生的引领下,我逐渐喜欢上了它。后来还写了几首短诗,曾发表在县区杂志上。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先生给我们讲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那富有磁性且饱含深情的阅读,那精细且内涵丰富的讲解,那富有个性的板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先生花了足足三个课时为我们讲述《沁园春·长沙》,在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先生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传道授业理念,他解释道:“今后我将按此思路指导你们学习,争取用一年半时间,让你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捕捉更大的‘鱼’,做出更美味的‘菜’。”他的课堂总是那么引人入胜,使人难以忘怀,收获颇丰。

先生时时教导我们要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成为先生督促我们读书的口头禅。先生特别重视方法的传授,结合《文选与阅读》课,引导同学们逐步总结出读书四法:紧扣题目中心,细揣重点词句,了解时代背景,积累美词佳句。那套“捋顺词句找中心,注意结构寻重点,研究词句看风格,小结积累必不少”的阅读流程,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成为日后我在教学中的重要法宝。

作文是令大多数同学头痛的事,我也不例外。当拿到一些作文题目时,总有一种“狼吃老天——无从下口”的无奈感,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教我们两种作文方法: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生要求我们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既能帮助理解消化,又能积累知识。师范的三年,我在先生的指导下,一直坚持写日记。经过一段时间,觉得写作文轻松多了,也有东西可写了。可惜,这事没有坚持到底。二是“先模仿,再创新”,先找一些内容相仿的范文,特别是优秀学生的作文,从中学布局谋篇、用词造句、中心表达、细节描写等这些方法熟练了再去创新,就会得心应手。

为了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先生常常带我们走出校园,在大佛寺飞檐下讲述佛教艺术,于骆驼城遗址上追忆丝路繁华,到艾黎博物馆感受国际友谊,进工厂车间体验工人生活......这些经历使我们的创作有了源头活水。正是先生的谆谆教导,历次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中,我们班都有获奖名额。毕业后,部分同学从事了文秘工作。

学习之余,先生鼓励我们培养兴趣爱好,他讲到“今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三五年后的人生亮度”,一时间,班里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有文学、书画、英语、电子、乐器等,有人发明了无线遥控点燃爆竹装置,有人凭借自学英语成为优秀教师,有人以文学功底投身新闻事业。这一切,都得益于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对未来的超前规划。

二、严慈有度,爱生如子

先生教学期间以严格著称。他制定的班纪班规要求人人会背、条条落实。三年间,教室墙上满满的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广播操队列比赛,先生为班级取得好成绩,在每次训练时都要陪我们一起练习,每一个细节动作都要练到完美才罢休,特别是对男生严格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更是严厉,没有特殊情况绝不允许请假。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社会上打架斗殴的事时有发生,学生也参与其中。但在先生的严格要求下,我们班从没有同学混入其中。有一次他听到我们班某男生曾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在吃喝时,他立刻找到该同学,进行耐心劝导,往后该同学再也没有发生过同类事情。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午睡过头迟到二十分钟,先生用一句“贪吃贪睡不可教也”轻松化解尴尬,引得哄堂大笑。课后,先生又以曾国藩家书中的“懒和傲最毁人”的哲理教诲我们——“懒,使人碌碌无为,失去提升的机会;傲,让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最终毁灭自己。”

在严厉背后,却是春风化雨般的关怀。1981年中秋,因路途遥远,我们外地生无法回家。那晚,先生提着录音机和月饼来到教室,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声从录音机里传出,当台湾校园歌曲的旋律在月光下流淌,当商店里买来的月饼递到每个人手中,我们这些离家的孩子少了几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感伤,因先生的关怀红了眼眶。

先生的爱,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担当。班上一位女生返校途中遭遇小偷,作为单亲家庭长女的她几近绝望,先生得知后立即带头捐款,并发动全班相助。一个在叔叔家长大的孤儿突发急性阑尾炎,先生连夜联系医院,以监护人身份签字手术。最令人痛心的是班里的才女,毕业后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到四十岁就患白血病离世。她生病时,先生不仅多次带领我们前往探望,还在她离世后协助出版遗作《远嫁天边》。这些事迹,深刻诠释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谛。

2004年夏天,在先生的倡议下,我们班举办了张掖师范史上首次同学聚会,白发苍苍的老师们重聚校园,感慨万千,称赞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脑海中浮现出当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先生的《我是一个兵》笛子独奏,老师们的民乐合奏,仿佛就在昨日。

三、勤耕不辍,成果丰硕

送走我们这届学生后,先生转战文化战线。担任张掖地区群艺馆馆长期间,他跋山涉水搜集民间艺术,主编《甘泉》杂志,出版《裕固族风俗习惯》。为抢救《河西宝卷》,他在高台天城村驻扎半月有余,为创作《裕固族姑娘人人爱》等歌词,他数十次深入肃南草原。担任张掖市文联领导期间,先生驱车百余公里为农民书法家徐国英颁奖;出任电视台台长时,他严把节目政治关、质量关。先生常说:“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做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即便公务缠身,仍不忘提携后生,如今活跃在甘肃甚至全国文艺界的许多名人、骨干,都曾受先生栽培。

四、退而不休,接续奋斗

2015年9月退休后,先生反而更加忙碌。担任张掖市语言文字顾问期间,为选拔普通话比赛人才他跑遍五县一区;作为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他顶着零下20℃的严寒参与《西游记张掖寻踪》拍摄。通过他的努力,力推张掖市登上央视《城市之间》栏目、特色农产品列入“中国物种起源地名录”等。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促成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项目在张掖落地,让患儿重获新生,使家庭重拾信心。

一次师生聚会中,先生的话语发人深省,“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贡献;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社会的新起点”这番话,让我想起他两次捐赠的数千册藏书——那是先生毕生积累的精神财富,如今化作滋养后学的甘霖。

先生用七十载人生诠释了“大先生”的真谛,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爱心的播种者。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先生的形象却因无数善行而愈发清晰。每当走进图书馆,仿佛看见满头银发的先生正将一本本书郑重上架,而那些书页间跃动的光芒,恰似他永不熄灭的教育薪火。

张廷录2024年6月于高台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真诚地向各位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祝老师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