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万象城,深夜。一筐筐金黄酥软的面包,被店员面无表情地倒进黑色垃圾袋。大奶酥、芝士猪扒堡、树莓奶酥吐司——一个40块,一筐上百块,一袋上千块。不是过期,不是发霉,只是——没卖完。
上海万象城,深夜。一筐筐金黄酥软的面包,被店员面无表情地倒进黑色垃圾袋。大奶酥、芝士猪扒堡、树莓奶酥吐司——一个40块,一筐上百块,一袋上千块。不是过期,不是发霉,只是——没卖完。
这一幕,被网友拍下,全网炸了。“看着都心疼!”“为什么不打折?”“这不叫经营,叫暴殄天物!”
可面包店的回答很干脆:“这是公司规定,当天卖不完的,必须销毁。”店员一脸无奈:“我也觉得浪费,但没办法,只能照做。”
好家伙,这哪是面包店?这是“面包焚化炉”。
先算笔账。网红款大奶酥20元,芝士猪扒堡26.8元,树莓奶酥吐司40元——随便拿仨,80块没了。这哪是买面包?这是给“中产仪式感”交税。
可就是这么贵的面包,说扔就扔。不是临期,不是破损,是“没卖完”就扔。消费者刚发完朋友圈“今天也要精致生活”,转头就看见自己没买到的面包进了垃圾桶。
讽刺吗?太讽刺了。你花40块买一块吐司,是为了“生活品质”;人家花40块做一块吐司,是为了“制造稀缺”。扔掉,不是浪费,是“饥饿营销”的终极形态:我不卖完,但我也不打折。
有人说理解店家:“打折的话,以后大家都等打折再买,正价卖不动了。”“万一吃坏肚子,还得担责。”“品牌形象不能掉价。”
听听,全是“怕”字当头。怕顾客聪明,怕法律麻烦,怕品牌不高端。可你怕这怕那,就非得怕到把面包扔了?
别的行业怎么做的?电影票临场打折,没人说电影院掉价;酒店房间半夜降价,没人说五星级变地摊。唯独面包店,宁可烧钱,也不降价。
更魔幻的是,怕顾客“贪便宜”?那你家面包40块一个,不就是专门卖给“不差钱”的人吗?真在乎价格的,早去超市买10块一袋的了。你怕的,根本不是顾客,是——怕自己不够“贵”。
店家说:“销毁是为了食品安全。”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实则站不住脚。面包最佳赏味期2天,当晚扔掉,第二天还能吃。真要怕出事,完全可以:
临闭店前半价清仓;捐给食物银行;做成面包糠或啤酒;甚至发给员工当福利。
可偏偏选择最粗暴的方式:一扔了之。还美其名曰“公司规定”。
这规定,本质是“懒政”。懒得搞临期管理,懒得对接捐赠渠道,懒得设计折扣机制。干脆一毁了之,眼不见心不烦。反正原料成本摊在爆款里,亏得起。
可你亏得起,社会亏不起。全球每年1.85亿吨面包被浪费,够几亿人吃饱。你这一袋袋扔的,不是面包,是地球的资源、农民的汗水、碳排放的账单。
别说什么“没办法”,办法多的是。你看“惜食魔法袋”小程序,把临期面包打包成“盲盒”,9.9元一袋,抢到就是赚到。
你看有些面包房,晚上8点上线“面包福袋”,开盲盒似的,趣味十足。还有商家跟精酿酒厂合作,把报废面包酿成啤酒——“浪费”变“风味”,多妙。
这些操作,既减少浪费,又拉近顾客距离,还赚了口碑。可某些“网红店”呢?宁愿花大价钱装修、请KOL打卡、搞联名限定,也不愿动脑子想想:怎么让没卖完的面包,活得更有尊严?
网友心疼的,真的只是那几个面包吗?不是。是心疼一种态度——一种“我宁可毁掉,也不让你便宜”的傲慢。一种“我的品牌比粮食重要”的冷漠。一种把“浪费”包装成“坚持品质”的虚伪。
消费者愿意为“当天现做”买单,但买的是“新鲜”,不是“销毁”。你可以说“不打折是品牌策略”,但别指望大家一边为你拍照打卡,一边为你倒掉的面包默哀。
面包会过期,但善意不会。一家店怎么对待“卖不完的东西”,往往能看出它怎么对待“看不见的顾客”。
与其把面包扔进垃圾桶,不如放进“惜食盲盒”;与其强调“必须销毁”,不如宣传“我们曾努力减少浪费”。
毕竟,真正的高端,不是价格,是责任。真正的精致,不是装潢,是良知。
别让那一袋袋面包,成了城市深夜最刺眼的“奢侈品垃圾”。
扔掉的不是面包,是人心。而人心,比面包贵多了。
来源:小佳人物